国民革命军编制
1、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又称“国民党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同时效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7年“行宪”前改为“中华民国国军”,即为国家之军队,但实质上仍属国民党控制领导。国民党军溃逃台湾后,到蒋经国去世后才开始脱离国民党控制,被台当局直接控制,演变为“台军”。
2、军队编制: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时)
总司令:蒋中正;军事总顾问:加伦;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总政治部顾问:铁罗尼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党代表缪斌;顾问 切列巴诺夫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党代表汪兆铭(未到职);副党代表李富春;顾问 预不罗甫斯基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顾问 马赤意利克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兼);党代表廖乾吾;顾问 巴罗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副党代表李朗如;顾问叶林
第六军:军长程潜;副党代表林伯渠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竑;顾问 予金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顾问 奥依尼其
1937年8月20日(抗战初期)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副委员长:冯玉祥
参谋总长:程潜;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政部长:何应钦
第一战区(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刘峙;
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晋、察、绥,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傅作义;
预备军 总司令阎锡山(兼)
第三战区(辖区:江、浙,共18个师又7个旅。)
司令长官:冯玉祥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张发奎;
第九集团军 总司令张治中;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刘建绪;
第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陈诚
第四战区(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蒋鼎文;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鲁,共18个 师又1个旅。)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后由李宗仁调任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韩复榘;
第五集团军 总司令顾祝同
直属部队
第一预备队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二预备队 司令长官刘湘;
第三预备队 司令长官龙云;
第四预备队 司令长官何成濬;
第十七集团军 司令长官马鸿逵;
第十八集团军 司令长官朱德;
骑兵第二军 军长何柱国
空军 (共九个大队,各式飞机305架)
总司令 蒋介石(兼);前敌总指挥周至柔
海军 (各种舰艇共66艘,总排水量五万九千余吨)
总司令陈绍宽
1938年1月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商震,下辖:第32军,骑兵第14旅
第1集团军 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第77军,第181师,第17师,骑兵第3军
第68军(直属),第92军(直属),第106师(直属),第118师(直属),新编第8师(直属),新编第35师(直属),骑兵第4师(直属)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第3军,第9军,第14军,第93军,第15军,第17军,第19军 ,第47军,第61军,第14军团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新编第2师,骑兵第1军,骑兵第2军,
第18集团军 总指挥朱德
第66师 (直属),第71师(直属),第33军(直属),第34军(直属)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 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第70军,第79师,暂编第13旅
第19集团军 司令官罗卓英,下辖:第4军,第18军,第79军,第25军,第73军
第23集团军 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
第28集团军 司令官潘文华,下辖:第23军
新编第4军 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直属)
宁波守备 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
温台守备 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12集团军 司令官余汉谋,下辖:第62军,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独立第9旅,独立第20旅
第8军团 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 司令陈策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第3集团军 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第12军,第55军,第56军
第11集团军 司令官李品仙,下辖:第31军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廖磊,下辖:第7军,第48军
第22集团军 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第45军
第24集团军 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
第27集团军 司令官杨森
第3军团 军团长庞炳勋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海军陆战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17集团军 司令官马鸿逵,下辖:第81军,第168师,骑兵第1旅,骑兵第10旅,宁夏警备第1旅,宁夏警备第2旅
第80军 军长孔令恂
第82军 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 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 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 司令马占山
武汉卫戍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第2军,第49军,第54军,第60军,第75军,第13师,第57师,第77师,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
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第11军团 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 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 师长周祥初
第17军团 军团长胡宗南,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 军长黄杰
第21军团 军团长邓宝珊
第38军 军长孙蔚如
第46军 军长樊崧甫
第86师 师长高双成
第165师 师长鲁大昌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
骑兵第6军 军长阎炳岳(直属)
闽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第75师 师长宋天才
第80师 师长陈琪
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长陈佩玉
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长李树棠
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长赵琳
海军陆战队第2旅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辖兵团
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
第20军团 军团长汤恩伯,下辖:第13军,第52军,第85军
第2集团军 司令官孙连仲,下辖:第30军,第42军
第8集团军 司令官张发奎,下辖:第36师,第50师,第92师,第93师,第167师
第26集团军 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10军军长,第87军
1938年11月
第一战区(辖区 豫省及安徽之一部)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战区(辖区 山西及陕西之一部)
司令长官 阎锡山
第三战区(辖区 苏南皖南浙闽两省)
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区 两广方面)
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区皖西鄂北豫南方面)
司令长官 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区 甘宁青及绥远方面)
司令长官 朱绍良
第九战区(辖区 赣省一部鄂南(长江以南)及湘省)
司令长官 陈 诚薛 岳(代)
第十战区(辖区 陕西方面)
司令长官蒋鼎文
鲁苏战区(辖区 苏北及山东方面)
总司令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 冀察方面)
总司令鹿钟麟
1939年4月(抗战相持阶段)
第一战区(辖区:河南、安徽两省北部,共12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孙连仲;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孙桐萱;
豫北自卫军 总司令朱怀冰
第二战区(辖区:山西全部、陕西东北部,共32个步兵师1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3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 卫立煌(代);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孙蔚如;
第五集团军 总司令曾万钟;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孙楚;
第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王靖国;
第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朱德;
晋陕绥边区军 总司令邓宝珊;
战区直辖部队 总司令张励生
第三战区(辖区:浙江、福建全部,江苏、安徽南部,共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顾祝同
闽绥靖区兼第二十五集团军 主任兼总司令陈仪;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刘建绪;
第三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上官云相;
第二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唐式遵;
第四战区(辖区:广东、广西全部,共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张发奎(代)
第十六集团军 总司令夏威;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余汉谋;
第五战区(辖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共28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李品仙;
第二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孙震;
第二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王缵绪;
第三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张自忠;
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 司令郭忏;
战区直辖部队
第八战区(辖区:绥远、宁夏、甘肃、青海,共6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4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马鸿逵;
傅作义部队 总司令 傅作义;
东路部队 总指挥鲁大昌;
第九战区(辖区:湖北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全部,共52个步兵师。)
司令长官:陈诚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 卢汉;
第九集团军 总司令 吴奇伟;
第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 罗卓英;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商震;
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
第三十集团军 总司令王陵基;
第三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汤恩伯;
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 总指挥樊松甫
第十战区(辖区:陕西,共9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司令长官:蒋鼎文
第三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 蒋鼎文(兼);
第十六军总司令夏威(1939年)
总司令韦云淞(1942年)
鲁苏战区(辖区:江苏北部、山东全部,共7个步兵师。)
总司令于学忠
冀察战区(辖区:河北、察哈尔,共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
总司令鹿钟麟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属部队:第一、五、三十一、三十六、七十一、九十九等军。
重庆卫戌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
(注:1940年7月,战斗序列再作调整,共计268个步兵师、44个步兵旅、12个骑兵师、8个骑兵旅)
1945年1月(抗战反攻阶段)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参谋总长 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程潜、白崇禧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胡宗南(代)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孙蔚如;
第二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李仙洲;
第三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王仲廉;
第三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李文;
第三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丁德隆;
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董钊;
商南指挥所 主任郭寄峤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孙楚;
第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王靖国;
第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朱德;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二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唐式遵;
第二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李觉;
第三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李默庵;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第十六集团军 总司令夏威;
第三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邓龙光;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刘汝明;
第二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孙震;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王敬久;
第二十六集团军 总司令周碞、宋肯堂
第三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冯治安
长江上游江防军 总司令吴奇伟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 余汉谋;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赵寿山
第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 马鸿逵
第二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李铁军
第四十集团军 总司令 马步芳
傅作义部队 总司令傅作义
晋陕绥边区部队 总司令邓宝珊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孙渡(副);
第三十集团军 总司令王陵基;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
第二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李品仙(兼);
第十五集团军 总司令何柱国;
第十九集团军 总司令陈大庆;
战区直属及特种部队。
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新编第八军
昆明行营主任 龙云
驻印军总指挥 萨尔登 新编第一军 直属及特种部队
重庆卫戌部队总司令 刘峙 第十四军等
军事委员会(军委会)直属部队第六十九、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九军等。
绥靖部队
川康边防总指挥刘文辉
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潘文华
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
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李宗仁
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阎锡山
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
滇黔绥靖公署主任 龙云
鄂陕甘边区总司令陈继承
豫省警备司令部总司令刘茂恩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何应钦(兼) 直辖新编第六军等
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王杰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霍揆彰
远征军直辖及特种部队
黔桂湘边区总司令汤恩伯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夏楚中
第二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王耀武
直属及特种部队
滇越边区总司令卢汉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卢汉(兼)
第五集团军 总司令杜聿明
第九集团军 总司令关麟征
第二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李玉堂
(上述部队共计115个军,含331个师、23个独立旅)
1946年6月(抗战胜利至解放战争前)
国防部部长白崇禧
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何应钦
参谋总长陈诚
陆军总司令顾祝同
海军总司令陈诚(兼)
空军总司令周至柔
联合后勤总司令黄镇球
东北行营 主任熊式辉
第一绥靖区 司令官孙渡
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石觉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赵公武
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廖耀湘
冀东绥靖区 司令官牟庭芳
直属新编第一军
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
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
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
徐州绥靖公署 主任薛岳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
第二绥靖区 司令官王耀武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冯治安
第八绥靖区 司令官夏威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王靖国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赵承绶
第八集团军 总司令孙楚
郑州绥靖公署 主任刘峙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
第三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王仲廉
第三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刘戡
第三十八集团军 总司令董钊
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刘汝明
第五绥靖区 司令官孙震
西北行营 主任张治中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赵寿山
武汉行营 主任程潜
第六绥靖区 司令官周碞
第七绥靖区 司令官王陵基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欧震
第二十七集团军 总司令李玉堂
衢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
广州行营 主任张发奎
川黔湘绥靖公署 主任潘文华
川康绥靖公署 主任邓锡侯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司令陈仪
云南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霍揆彰
重庆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孙元良
重庆行辕主任 何应钦,张群(代)
西昌行辕 主任贺国光
淞沪警备总司令部 司令李及兰
京沪卫戌总司令部 司令汤恩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