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艺考之路
国庆第三天,距离2018年艺考,已经过去了一年之多,我现在坐在图书馆里在写这篇算是回忆录的文章。回忆一年前的自己。
其实之前都有想过写,可一直搁置着。为什么突然写,有很多原因。我的网易云歌单里,一直有着最爱的那几首民谣,艺考时期,我一直循环播放那几首歌,所以导致现在只要一听到歌,就产生当时的记忆,条件反射一般。这样的感觉,也应用到时节和感官记忆上。一年过去,当年也是这个时间开始集训,时间重叠,又听到当时的歌,不禁浮想联翩,回忆涌上了心头。
我的手边现在还躺着上一年的笔记本,因为没有用完,我就接着拿来记电影史的笔记。刚写完的论述题还在手边滚滚发烫。彼时的我在南京考试,考了南艺和南广。第一场考试记得尤为清晰,沈学长答应要跟我一起去南艺考音传,由于梳妆打扮太久,错过了和他的约定时间。生气的他说让我自己去考,于是就这样,当时天还蒙蒙亮,我手机叫了一辆滴滴,是拼车,车上有个姑娘应该是上班族,路上司机一直在跟我聊天,言语中尽是鼓励。我对南艺的初次记忆很明亮,因为那天太阳高照,天很晴,很蓝,好多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在这个学校。询问完了志愿者,不久就找到候考室,之后七拐八拐的被带入考场。其实面试不太顺利,因为是流程化来的,觉得自己的实力没有发挥出来,后来得知进了复试,倒是很意外。考完开心的给沈学长打电话,自己拐出了校门坐地铁去南广和大部队会和。到地方被批了一顿说早上迟到的事情,当时自己还难过了好一阵子,当众被批总会有些自尊心挂不住。后来考南广,南艺的其他专业,记忆倒不如第一次清晰,大多记得人和物都要模糊许多。
我无力去批判这些学校的好坏,因为我并不是其中的学生与受众。但是处在艺考的时候,都会对这些学校进行多多少少的鞭策,但现在想想,又后悔何必想这么多,既去之,则安之。这两所学校,开始消磨了我的性子,直到后期的时候,感觉浮躁了许多,不光是我,整个备考的氛围都觉得浮躁。在那期间,认识了南艺的朱学姐,南广的张学长,我只提这两个人,因为给了我们很大鼓励与信心,其他的,另当别话。最后在南京的时候,是坐过了地铁,被一个学姐催着回宾馆,和同住的姑娘们留的 叫只炸鸡 的味道。
南京考完就是合肥的模块五统考,之后便是北上去国戏,到现在我依然忘不了北京那个主题宾馆里的羊蝎子味,整个楼道,走廊全都是那个味道。在北京第一个记忆深刻的饭,就是丰台的那家花甲浇饭(本人一直很喜欢吃河鲜海鲜之类),虽然花了26块钱(那时候十块钱的饭都觉奢侈),真的让我对这座城市好感倍增,因为味道超级好啊^o^~国戏的考试其实很具有戏剧性,初试过了后,小部队也被沈学长带走的差不多了,留下我跟另一个机构学习的姑娘,我们坐公交车去了一趟南锣鼓巷吃了一碗25的炸酱面,我买了一本珍藏票根的本子,这个本子现在还在用着。商业化的街道里,有个如同《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里的女人在买书。我过了初试,进入复试,见到了杨超,看了电影,写了影评。等不及和大部队汇合,考完复试就马不停蹄的从北京南到合肥南(在这期间被坑了100元,难受了好长时间),到合肥后,我才从尤学长那里得知国戏的偏向性,学长给的音频里,是我考的题目,有些苦笑不得没有在考试前得知,复试没有过。耐性已经被磨得所剩无几,合肥报的学校,考的都不理想。消磨了几天,在这期间开始爱上了汤浅政明,于是又开始狂追日漫(这和后来北影考试也有莫大关系)。之后便回了阜阳,布置好年后任务与日程安排便回了家。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学校考试了,所以期末考试成绩也没有。父亲母亲没有多说几句话。
年后的北京考试,依然干冷。讲真,北京是我去过的城市最不喜欢的城市,可它却是最值得去城市。那天清晨,五点多,从阜阳出发到北京坐的无座车八个小时,车厢里的人被挤得不能动弹,第一次觉得沈学长很瘦,很辛苦,带着我们考试,准备备考资料等等一系列的琐事。这些事情无关金钱,无关利益。只是单纯的情感,为了我们的未来。我想我这一生,遇到像他们一样的人,都算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东四条胡同落脚,宾馆很老旧,能在皇城根找到这样的也不容易了。因为动辄一夜住宿费便是三四百的北京,这家只要一百多。这次的北京,中传,北师大,北影连番轰炸,我拿起手里的笔当枪,踏上一个又一个的战场。中传的初试,文化课考试,复试,还有台湾同学冯威翔,内蒙古警察叔叔,被考务询问今年你怎么又来了的考生。都在传达一种讯息,这个世界上,比你努力的人有很多,你凭什么不努力?北师大仅有初试,北影便是一波三折,过了初试的时候,发完信息通知再来一次电话通知。而我已经开始在去往上海的路上,为了上戏。从北京到上海,五百多的高铁费,我差点想逃掉票,而在这条和谐号上,我第一次知道高铁有吧台,跟沈学长发信息还被骂乡巴佬也开心,不仅这些,我还认识了Sunny,让王明伦燃气了要跟外国人交流的欲望,结果我们考完上戏要回阜阳的那天下午,这个孩子在外滩一直没有迈出一步去拉个外国人交流的勇气。我回了一趟家,待了一夜又踏上去往上海的列车,虽然无座,父亲教我在餐厅可以买座位。上戏的复试,之后又是北影的复试,那时,已经二月下旬,从北京回阜阳第一次坐了飞机。自己一个人坐了很多次的列车走了很多路,我开始住青旅,上海青旅里认识的在上戏考研的孙甜恬小姐姐,北京青旅十六人大通铺里考博的小姐姐,还有附中老师彭红小姐姐让我爱上了滇乘印象。
这一路走来,且行且歌,趟过苦与涩,收获良多。现在再看,结果似乎也不这么重要了。同行的小伙伴们,曾经吵过闹过,可现如今一切都很值得,以后再也没有那样的你们了。未来还有很多困难,我们总要学会成长,在社会的夹缝中迎风生存。所幸结果很好。以后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无论开心难过,都是在以后回忆起来值得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