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李宗盛的歌从头听了一遍
把李宗盛的歌扫一遍的念头,起源于看到一篇写周董新歌的公众号文章,那篇文章大概感叹了杰伦江郎才尽,写歌风格跳不出小情小爱的圈子,并做了个比较:“李宗盛六十写出山丘,杰伦确越活格局越小,没有任何体悟,就算去一趟西藏,也能有些对生命的感悟,写首不一样的歌吧。”
看完这篇公众号,第一反应是对这种强迫别人去感悟人生,把歌分三六九等的论调的不满,但也突然想到,相比杰伦,自己也听过李宗盛写和唱的不少歌,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好好听一遍李宗盛,就萌发了把李宗盛的歌按他创作的时间线听一次的念头。
按着这位音乐教父的创作/人生轨迹,把歌都听一遍,确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听了两天,按着我的“体悟”,大概把李宗盛的歌分为三个阶段/风格,三个阶段大体是按曲风划分,而且与时间线契合,但也会出现被划分在某一阶段的某首歌,实际创作时间较同属其他歌并不在一个时代。
一、生命中的精灵
这个阶段大体是李宗盛出道到20世纪90年代前的这段时间,此时大哥还只是小李,刚刚卸下肩上的瓦斯罐,抱起吉他进入大众的视野。
这个阶段,李宗盛的歌不以情歌为主,风格多样,主要是李宗盛的自传式歌曲,受上世纪台湾校园民歌的影响,这个阶段小李的歌既孤独、寂寞、无知、彷徨,但又自然、洒脱、坦荡、诚实。
“1986年出版的《生命中的精灵》,是李宗盛的第一张个人专辑,恐怕也是他迄今最好的作品。这张唱片灌注了他毕生累积的所有生命经验,每首歌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简练浅白的歌词背后,是一则则暗潮汹涌、五味杂陈的故事。李宗盛后来尽管扬名立万,从「小李」变成了「大哥」,却再也没能回到《生命中的精灵》这么义无反顾、坦荡诚实的境界了。”(《生命中的精灵》文/马世芳)
所以在听这个阶段的李宗盛时,我着实是大吃一惊,因为印象中已经习惯了大叔模样的教父,突然听到一个少年,如此真诚坦荡,这种冲击是无可言喻的,甚至有一些歌会让我怀疑,这真的是李宗盛吗?
比如这首有披头士风格的《风柜来的人》
“从风里走来/就不想停下脚步,如果年轻凝成泪水/很快就会吹干,青春正是长长的风,来自无垠/去向无踪,握住生命如同/握住一只球,对着太阳掷去,缀成一道不经心的彩虹”。这些词,现在的李宗盛看到,估计都会脸红,但这就是真实的小李。
李宗盛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未来可以说是一片灰暗。考不上高中,读工专课程都常不及格,“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我可以在社会中存活,每走一步,都会被人一再告知,你注定会成为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李宗盛语)这些痛苦和无助,被他写进歌里。
“一个人独自在漆黑的夜里奔跑,这样的感觉,压的我不知怎么才好……一个人在/理想与现实中跌倒,这样的创伤/要多久才能医的好,一个人在/现代与传统中寻找,怎样的答案/才能让大家都觉得好”
歌的情感是多么真实,多么坦荡。这是李宗盛17岁时在一个黑夜跑过后写的,被收录到《生命中的精灵》作为压轴曲目,纵使几十年后的我听到,也能体会到他当时的无助、迷茫。其实这个时候小李的作品,“体悟”并非是多么深刻、写的情歌或许也不如十多年后挖掘得细致,但所有的作品,充满了诚挚、自省的气质,在我个人看来,《生命中的精灵》是最好的李宗盛。李宗盛自己在手稿中也写道:“「在出版《生命中的精灵》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搞的,心里面总有一种敬告诸亲友『我来了』的感觉。很有一种非得要努力向前,不然就前功尽弃的味道。十足反应我在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候的心情──好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而前途还不是很确定、今后要更加努力,一定要让别人不停地,一直不停地看得起。」”
当然这个评价可能是因为我正好处在这个年龄,所以对当时小李的牢骚,更能感同身受。记得听到《寂寞难耐》时,我正在小月河旁跑步,“总是平白无故的/难过起来,然而大伙都在/笑话正是精彩,怎么好意思/一个人走开。”仅仅开头,我就笑了出来。当时我就在想,其实所有人的一生,不管大人物还是小市民,所体验的心情,大概是大同小异的,有得偿所愿的快乐,也有求而不得的痛苦,有欢聚,也有别离,有寂寞难耐的时候,也有想孤独一人的片段。只是这些情感,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淡或浓,有的刻苦铭心,有的则浅得你不自觉。小李把这些情感之一二都写出来、唱出来,我是很喜欢的。
在迎接九十年代的时候,滚石唱片出版了一张合集叫做《新乐园》,当时邀请了旗下的男性创作歌手,每个人贡献一首歌,没有主题的限制,大家把当下的状态写出来、唱出来。李宗盛唱了《阿宗三件事》,里面最后一段<往事>——“我是一个瓦斯行老板之子 在还没证明我有独立赚钱的本事以前 我的父亲要我在家里帮忙送瓦斯 我必须利用生意清淡的午后 在新社区的电线杆上绑上(着)电话的牌子 我必须扛着瓦斯 穿过臭水四溢的夜市”。
或许这就是对“生命中的精灵”这个阶段的小李的一个注脚。从一片灰暗的底层走上来,有无助、彷徨,也有奋力往前冲不要再回去的压迫感。而在某个角度,瓦斯行老板之子,这一身份和年轻时痛苦的经历,又塑造着李宗盛,成就着独一无二的李宗盛。
“谁说我的命运/好像那油麻菜,只是你不知将他往哪里栽,就算我的命运好像那油麻菜,但是我知道了怎样去爱”(《油麦菜籽》)
(喜欢:《生命中的精灵》整张专辑,《84-89作品集》中的《油麻菜籽》、《忙与盲》,《阿宗三件事》)
二、滚石百万制作人
这个阶段李宗盛的歌以情歌为主,是李宗盛的巅峰时期,基本只要给谁写歌,就能捧红谁。或许这个阶段的歌才是最能代表李宗盛的。有《梦醒时分》、有《领悟》、有《阴天》、《当爱已成往事》、《为你我受冷风吹》、《漂洋过海来看你》等等。只是于我而言,这个时候的李宗盛并不是多么多么特别,很难说出什么,所以简单地写下关于李宗盛、周杰伦对比的一些个人看法吧。
仅个人而言,(就情歌论)李宗盛和周杰伦的歌是两个不同的风格。
李宗盛的歌多是将自己内心隐秘、平凡的感情娓娓道来,所有歌词都平铺直述,坦露心绪,他就是坦诚地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唱出来给你听。“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但“斩了千次的情丝却断不了,百转千折它将我围绕”。“啊 一段感情就此结束,啊 一颗心眼看就要荒芜”。所有的歌,都很直接,没有什么铺垫,没有什么隐喻,你听到了吧,看到了吧,我内心就是这样的。
但是杰伦的(情)歌,唱自己的感情,但却婉转曲折得多,很多是通过叙事、寓景,像拍电影那样的写法来写。 “后视镜里的世界,越来越远的道别,你转身向背,侧脸还是很美,我用眼光去追,竟听见你的泪”,“吹着前奏望着天空,我想起花瓣试着掉落,为你翘课的那一天,花落的那一天,教室的那一间,我怎么看不见,消失的下雨天,我好想再淋一遍。” 你可以在歌里看到这个故事,这个场景,然后会回想起自己放学后的某一天。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周杰伦表达思念,是“海鸥不再眷恋大海,可以飞更远,远方传来风笛,我只在意有你的消息”,而李宗盛说的是“为了这次相聚,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呼吸”;
写爱情,杰伦写“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写“小学篱笆旁的蒲公英”还有“午睡操场传来蝉的声音”,而李宗盛写“从此为爱受委屈,不能再躲避,于是你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记忆……我想我是真的爱你”
周杰伦失恋的时候,他说“我们的开始,是很长的电影”,而李宗盛却写“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写“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让我把自己看清楚”。
两种写法,没有高下之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都不好说哪个比较好比较差。当然就个人而言,我会更喜欢杰伦,因为一听到杰伦的歌,思绪也总能飘回那段很美好的少年时光。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在听大哥的歌时候的一个发现。
《不必在乎我是谁》是林忆莲加盟滚石后大哥给她出的第一张专辑里的同名主打歌,词是这样的:
……我的生活如此乏味 生命像花一样枯萎 我整夜不能睡 可能是因为烟和咖啡
如果是因为没有人陪 我愿意敞开心扉 几次 真的想让自己醉 让自己远离那许多恩怨是非 让隐藏已久的渴望 随风飞。
喔 忘了我是谁 女人若没人爱 多可悲
就算是有人听我的歌会流泪 我还是真的期待 有人追
前奏时,就发觉这和《假如让你吻下去》一模一样。后发现,《假如让你吻下去》是林振强用《不必在乎我是谁》的曲重新填的粤语词。词是这样的:
或是怕再告吹 才不敢因你心醉 也许生活惯了孤单 忘掉其实这叫空虚
如让你吻下去 吻下去 人生可否变做漫长浪漫程序 或情是一曲短得太短插曲 事完后更空虚 其实盼醉下去 醉下去 人生清醒眼泪令人倦令人累 但如若真的交出整个心 会否只换到唏嘘。
对比下,可以发现李宗盛却是不喜欢婉转铺垫,就是简单地直抒胸臆,描绘的内心苦闷非常直接,“我整夜不能睡 可能是因为烟和咖啡 如果是因为没有人陪 我愿意敞开心扉”,而林振强等,不会就这么直接,他会写女子在心里不停地假设假设,疑惑犹豫后悔,假如让你吻下去,会怎么样呢?
常和李宗盛对比的,还有罗大佑。这两个人的对比,不仅是风格不同,题材更是完全不同,大概是辛弃疾和柳永对比?(好吧不大恰当)2333然后就会很自然地涉及那篇公众号号主写的格局、题材高低问题。某一程度,大家对“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类词的评价,会高于“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这种评价体系下,李宗盛和周杰伦是很没有优势的,对他们而言,其实也不大公平。
就像马世芳说的:“我们说罗大佑、侯德健,都是大的叙事,关于时代,都是大我,充满了集体主义气场。到了李宗盛这里,台湾的歌才开始从集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都是小我的小情小爱,小的期待与幻灭。”
其实这也像硬币的两面,有人会写“知己一声拜拜远去这都市”的众生像,也有人会写“在漫天风沙里望着你远去”的女子像。但在某个角度,我则更喜欢李宗盛,他能从生命的琐碎中,找到诗歌的光芒,从鸡毛蒜皮中,写出史诗般的气势,“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是很悲伤又壮阔的美,但“为你我受冷风吹”的哀怨和寂寞,可能更贴近于每一个人。
三、新写的旧歌
可能说杰伦写不出《山丘》的公众号,并不知道,《山丘》和《给自己的歌》,是李宗盛在沉浸十余年后,再写出来的。
在新千禧年,李宗盛到了一个事业的低谷,李宗盛再没写出什么捧谁谁红的歌。2000年后,他基本是封笔的状态,大家也都在说,教父老了,江郎才尽了。直到纵贯线在台湾的一场演唱会,李宗盛第一次唱了《给自己的歌》。
在这近20年间,李宗盛新写的歌,不过是一手之数。
91年的《凡人歌》,并《山丘》、《给自己的歌》还有《新写的旧歌》,可以归类为李宗盛的一个阶段。
我还没活到这个“容易落泪的年纪”,没什么资格在这里说什么听歌的感受。
所有大家还是自己去听吧。
李宗盛并不仅是一个沧桑的老男人,一个拿酒当水喝的大叔。回顾他整个从小李变成老李的历程,可以看到一个真诚的,不断在自省,自我解刨的灵魂。听完这位音乐教父的歌,我在想,所有听众和歌者,有幸运的,能成为知己,不幸的,只能当甲乙,我不敢说大哥和我是知己,但在某种程度上,于我而言,李宗盛不是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