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规划
借老师布置这个作业的契机,写下对本科阶段的反思与硕士阶段的规划。以督促自己未来生活。 在整个大学四年生活中,自己经历了非常多的变化,从内部意识与态度到外部行动与计划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每一阶段的心理旅程都有其特点,所以我想分阶段来简短回顾该阶段生活,之后对此做一些反思总结。阶段划分如下:大一至大二为第一阶段,大二至大三为第二阶段,大三至大四为第三阶段。 首先是大一的生活,初来乍到,我对大学生活的未知与新鲜充满了期待,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应该是唱歌跳舞,交友读书,充满快乐与自由的文青生活,我以为这样的生活会像高中一样被老师安排,被班干部带领,不需要自己主动做出什么,所以无计划无准备也并无才艺的我就这样等着被安排。不知不觉过了一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没有做成。学习一般、经历也甚少。暑假回顾这一年的生活,反思自己对大学的憧憬:首先这种憧憬或许本来就是虚无的,不切实际的,是稚嫩天真创生出的美梦。其次加上自己并未对愿景做出任何脚踏实地的规划与行动,所以自然而然愿景就会落空。最后回到这种愿景本身不加以评判的来看,发现自己都是在向外探寻世界,却没有更多的向内探寻自己。所以这也就是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动力为自己想要的付出努力与行动的原因吧。基于这些反思,还有与奖学金失之交臂的失望,内部反思加外部冲击就坚定了我想要做出一些改变的决心,便开始计划准备自己的大二生活。 大二学年一开启,首先便从学习入手,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将学业成绩提上来,在实践方面,也积极参加了一些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挑战杯、短期支教活动等。除此之外,大一学年向外探寻世界时,也培养了对英语、音乐的兴趣,所以大二至大三学年报班学习了英语与钢琴。这种认真学习、积极实践的态度一直持续到了大三。 尽管这种积极的态度确实让我在学习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收获,外在表现就是取得了一些奖项,内在充实则体现为基于实践的反思与认识比以前全面了一些。但是,这种学习就像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有意义学习那样: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联系。尽管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与应用,却无法被知识中所蕴含的魅力吸引,无法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中。用罗杰斯的话来说,就是“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意义的参与。所以,这种学习也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冲击与印象。 直到大三初步接触到教育理论时,自己的学习便发生了变化。起初是看到斯宾塞的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做对比时,便开始疑问自己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是为了什么?有没有直达教育的本身?有没有思考过教育的意义?这样的疑问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教育学时便产生了一种变化,不再仅是知识与理论的学习,而是对知识中所蕴含的智慧产生了认同,对知识传达的意义感到了价值的存在。这种学习就像罗杰斯提出的意义学习那样:将自己的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自动自发,理智、情感和个人意义共同参与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激发了我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也改变了我对未来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开了我向内探寻自己的大门,更加有意识的看待自己的选择与想法。这种改变之后的学习观一直从大三坚持到了大四毕业,面对考研与写毕业论文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与压力,这种学习都给予了我很大支持。 以上便是关于我对本科阶段生活的反思与总结,主要总结了自己学习观的变化。接下来,我将对研究生生活做出规划与展望。任何规划是要基于以前的教训的,同时也要吸取他人的经验,做出适合自己的路径。 首先,基于对大一时愿景的反思教训,我得出愿景或许并不只是头脑创造的产物,它是从脚底下生出花来,是实践与眼光共同构建的,所以对于研究生生活,我想以边想边做,边做边想来要求自己,一边实践,一边反思。除此之外,借鉴优秀研究生的标准:专业基础扎实、论文写作优秀。以这两个标准来实时检查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成长。最后,规划是为了目标的规划,我的目标便是能够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定义有一些狭隘,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价值追求来定义,一方面能够更加的向内认识自己、探寻自己,另一方面,能够以真实创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基于此认识再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实践。总的来说,我希望能够过一个真实充实,严肃活泼的研究生生活。具体的规划则如下三个内容。 阅读积累。一是为了扎实专业基础,另一个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思维方式。在扎实专业基础这一块,首先我需要做的就是将课程内的知识学习扎实,上课能够调动全身心学习,将老师提到的与本课程相关的书籍著作记录下来,并依据自己的兴趣与时间来选择性的阅读。目前为止计划要读的书是《论人的成长》、《自由学习》;同时,对于课程中的作业,我也要求自己能够有意识有计划的去完成,阅读与作业相关的资料与文献,不要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做一份作业,就做出这一份作业的意义与价值来。其次,我需要阅读教育学著作,扎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为自己看待教育提供价值指引与方向,目前想要阅读的名著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爱弥儿》等;而且要实时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态,了解前沿的理论与知识,并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与研究,目前为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有《论自由》、《人的潜能和价值》等,对制度德育、STEAM教育都较感兴趣。在拓宽视野这一块,便要求自己多了解教育学以外的领域,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传播学等,因为领域太过于广泛,我希望自己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这三个方面入手,对这些领域的学习,首先从一些科普类、通识类的读物开始,随着了解的深入,再慢慢增加读物的深度。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积极的将知识与理论迁移思考教育学中出现的问题,多角度的来看待教育。 实践拓展。一方面是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除教学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是为了能很好的与专业理论接轨,也能够更好的让自己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学习与研究。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则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多方位多层面的体验社会,了解社会,来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目前为止,我所参加的教学实践活动是STEAM科学教育,这个主要是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每周两个小时,限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在这种教学实践还未形成真正的思考与研究,所以我想要在暑寒假能够做一些实地教学实践,切实接触学生,把握教育,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对比着来看。在社会实践活动,我要求自己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讲座,领悟学者的智慧;除此之外,积极参加一些社会调研活动,获得社会实践的一手资料,形成最贴近事实的看法;最后,在额外的时间,能参加一些文化艺术活动,感受文学与艺术的美,体验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反思写作。反思写作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阅读与经验的回顾、觉察与调节,另一种是对知识的创新与创造。这两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一种能够让我把从书中阅读到的思想与理论沉淀下来,吸收到自己的心智中,提升自己看问题的思维高度,也能够让我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与生活;第二种则更有意义,它不仅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阶梯,也能够为人类的知识库做出一些贡献。所以基于这样的意义与价值,我便要求自己在研究生生活中,一定要对自己的阅读与实践进行连续、深刻的反思。每读完一本书或者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任何心得与收获都记下来,并存下来,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集;每参加一次讲座、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只要有所收获,都能把它整理汇集成自己的收获。当然,这些反思也不是反思过一遍就结束了,我希望自己能够连续的对反思进行反思,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与经验的增加,也要回过头来去看看自己的反思集,察觉自己的变化。除此之外,我更加向往的是,如果有机会有能力,我希望自己能够发表一些研究成果,自己的研究能够得到一些认可。这个作为我研究生阶段最高的目标。其实阅读、实践、反思写作的目的也是能够不断积累自己写作的能力,能在有一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当然,这也需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与持之以恒的决心,也希望老师能多加指导。 同时,为了有效检测自己,我想要为自己设置一个阶段性检测,就是每个月都能够写一篇月总结,记录这个月做了什么,有什么进步,有什么不足,具体内容包括这一个月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想法,产生了什么问题,并把这些书、想法、问题分别汇总起来,形成一个记忆库,以便以后有需要时方便查找。汇总之后,反复回顾思考,对其中有价值有实践意义的想法与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能够在这一问题上有所研究,积极与老师、师兄师姐讨论,并写下反思、研究的汇报。 但是这些规划,仅是自己根据现在的经验与想法所提出来的,具体在做的过程中也会依照具体做的事情有一些改变,不管怎样,还是回到初衷,就是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也能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出意义来。 以上便是我对本科生活的反思与硕士生活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