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30定期思考
毕业也有四年多了,工作后的思考量相较于学生阶段,一下子量减了不少。书架上的一堆书也积起了灰。毕业时刻,还想着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本原性思考中,获得一个原生力量,去设计。可能迟迟不得解。后面认清了局限,放弃了“沉重”的包袱。逐步拥抱时代的变化,拥抱设计的先锋。反过来,对图像的映像在逐步加深,对根源性的思考,却慢慢淡去了。
工作室的项目类型,目前都在小体量建筑。130,150 是常见的占地面积。不知道是不是大五思考方向的原因,对建筑外部思考,组合方式,布局上的想法,会更多一些,是很大的维度,动辄山水,动辄村落尺度。而对内部空间的趣味探索,显得无力。精彩绝伦的空间拿捏,还是不常出现的。常有经济原因做为借口,想来应该是思维惰性。妥协于较为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虽因大视角的控制,每个项目都会发现,他的兴趣点。还是因不同的思考切入点,换来了不同的感官体验。但内部的惊喜体验,却了了无几。
诗性空间的探索,拿捏(拿捏这个词更为恰当),类似艺术家性质的自赏空间,会让人有不同,热烈的共情感受。《二十四诗品》固然妙,但是转译是极难的。是否要更多的沉淀,也还不确定。前面做设计时,常常自赏,肉体酥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激素分泌。这样创作出来的空间,有更妙的体验。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公众号极少,今夜推了一篇文,讲住宅是否拥有更高视角的思考。对这个命题的内化思考,他还是走在了前面。https://mp.weixin.qq.com/s/RAEulWGfHW9pXvtcB0ljDw
说回建筑外部思考,上次分享会,也以桃花源来说这事。用体验层次来说,增加民宿体验的多重维度。桃花源,虽然是一个被说的很烂的词汇。反过来想,还是有东方共同理想生活界地的集合词。层次,我现在倒是想的很多一些,其实是为三维空间,并入四维的体验。人,在设计的褶皱里,被反复拖延,越发拉长时间上的轴线。一个个个个个空间,就被串起来了。
手上在进行的项目,一个地块非常受限的老房原地重建项目。除了南面庭院外,均受限。院子也小的可怜,我想起了,我们之前类似情况的项目(他是借了山势,做了立体庭院)。有限下制造无限,庭院被整合在了建筑内部,建筑庭院不在二分,类似欧洲城市广场客厅的概念。外部庭院在拱形廊架的围合,已不分内外。以前看的日本建筑师写的《外部空间》中也有提到。欧洲城市广场是一个没有顶的客厅。一直记得很清楚。内外不分,内外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