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火车站大厅,设计感受


苏州火车站的设计,给人的主要印象在于整体上是各种几何线条组成的菱形、方形、圆形的粉墙黛瓦世界,能强烈地感受到贝聿铭的影子。自从贝聿铭用几何线条和粉墙黛瓦设计了苏州博物馆后,这一手法似乎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东西。整座建筑给人最大的视觉冲击莫过于整体连续的巨大菱型屋顶,与钢结构浑然一体。屋顶下东西两侧,两堵高大厚重的粉墙隔出了内部建筑的巨大候车空间,但墙面从屋檐处大幅度内收,形成类似于悬山的结构,使得屋面更为突出。整个屋面成十字形,南北向延伸较短,分别遮盖南、北两个旅客进出口,沿着轨道的东西向延伸较长,为站台候车区旅客遮风避雨。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设计大师崔恺担纲主创
——————————————————————————
以上皆为百度资料,开始言归正传。
从外观看效果图与实景图的差异最大处在棚顶下方的白墙涂料上,实景图中由于顶棚的黑色菱形瓦片遮挡,白色墙面及大堂空间得不到阳光的反射,使画面整体是一片灰蒙蒙的氛围,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特色并没有如效果图中体现出来。
当我走进大厅时,给我的感受是宽阔,一目了然,整个候车大厅是长矩形,两端是南广场北广场的检票闸门,两个侧边分布着所有的登车口,大厅正中间是一个环形导引台,帮助四面而来的旅客
功能实用,布局简洁,通行高效,实现了旅客在面对陌生环境下迅速找到登车点。



火车站🚉候车大厅通常还承担着旅客的生活服务功能。苏州火车站候车大厅采用一个大盒体装四个小盒体的布局方式。
每个单独的盒体建筑为上下两层。一层具有疏散紧急通道,卫生间功能,饮水区。二层平台为餐饮、超市等服务商店,整个盒体建筑还承载着区域的通风,空调的设备隐蔽存放。


我觉得这四个独栋服务楼在装修设计上没有增进旅客与商业平台关系,所有餐饮店及超市均在二楼,仅有一个1.2米的楼梯通道,整体布局中就拉大了两者距离


其二,地面材质采用这种麻灰色的人造石过于普通,并且此通道顶部照明不足,站在大厅往商业平台看,一片灰暗,在心理上很难有消费,餐饮的诱惑力。


走上二楼,这一个单体建筑平台只有一家肯德基,说明商业平台面积不足,供旅客选择的店面不多。
然后,会给旅客营造一种心理,二楼的商店价格贵,二楼没有选择权,消费欲望不足。
或许车站管理局发现这一现状,在商业平台楼下增加了一些自动售卖机及自动充电设备。我观察一段时间发现,人们往往更喜欢在售卖机前购买,少有前往商业二楼平台商店购买,尽管商店里的产品价位不高,售卖机反而更贵些。

我认为这一个现象就是装饰设计方案在这栋建筑里产生的实际影响。反过来想这不一定是坏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筛选了消费人群,避免了像其他车站商店里的座位人满为患现象。
经过这次观察,我能看出苏州火车站是一座更注重通行效率为主要功能的建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