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学术研讨会第一天
第二天通道 https://www.douban.com/note/736218051/
2019年9月28日 八点半开始,清华大学主楼后厅。 抱辛老师大腿,混了个嘉宾席,坐女神正后方。





大合影



马明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青铜时代被视为中国的礼制成熟时期,除了文献上复杂而完备的礼仪,反映在考古学层面,更多承载于聚落形态、墓葬和礼器等形而下的实体之上。近年来,以陕西为中心的黄土高原地区龙山时代遗存中,城址、宫殿、大墓、祭礼坑、礼玉和早期铜器等一系列重要迹象层出不穷。这些因素既是中国早期文明和社会复化的重要特质,更青铜时代的文明脉络相连,表明三代文明深深根植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要素。陕西及其代表的黄土高原地区在龙山时代为区域社会开发和三代礼制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础,周文明在陕西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文明的复兴。

我的天:有关西周时代“天”概念的几点思考
夏含夷 艺加哥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名誉教授
本文将针对西周时代的“天”概念作多方面的探讨,包括文字学、比较文明、神话、和铜器铭文研究,提出周人的“天”和商人的“上帝”虽然有基本不同的起源,可是经过某些演变以后,天和上帝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

秦汉时期的“郊雍祭天”礼仪是如何进行的?
------以陕西凤雏雍山血池遗址为研究对象
田亚岐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古代祭天历史悠久,而秦汉时期则是祭天礼仪创新、发展的得要阶段,考古工作者雍城郊外发现在血池祭天遗址,是首次关于东周至秦汉以畤祭天的重要考古发现结合《礼记》、《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和《后汉书·祭祀上》等古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掘的祭天场景,东周时期秦人在国都雍城郊外先后建是秦“四畤”,秦始皇时期得以沿用,西汉初期增建北畤而成为"雍五畤”的作用,即把原先秦的”雍四畤“都搬到这里以此性祭祀。那么,古代在这里如何进行畤祭活动呢?本次演讲主要是对雍城作为国都之后的秦汉时期的祭天礼仪进行复原研究。

隐史:周秦汉晋的信仰与制器及墓葬
姜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周秦汉晋之制器及墓碑,其内在支配与决定因素,乃是当时之信仰。古人发崇敬之心·集通神之炁(发于天然),韵压天之工摹神祗之象(穷神变、幽微),以期神明降予福祐。其制作皆可谓美矣甚矣。然其作者期用者并非为美化而作而用。后人礼之以为美、珍之以为宝,无关本意,而去古人之心远矣。兹以战国时期”形象销化“、”阴阳不死“及东汉”太阴炼形“诸信仰为要点,略举数例以为解释,求证器物、墓葬造作中所见古”艺“之意,以图其”隐史“。
·····························································
·······················茶歇时间·························
·····························································

纪功:从金到石
侯旭东 清华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教授
渐受轻视的祭祀、没落的礼器与物勒工名的流行:日见黯淡的”青铜“。
相对于祖先、神灵、天子、国君,生者/百姓的同,崛起、书与笔帛与安顿不朽的困境。
发现”石头“:不是必然的风尚(对照日本),皇帝刻石的榜样。
创造”位置“:从宗庙到各地:群体共享的神圣空间到散落的地点,未见得有神圣性:褒斜道上的诸多刻石、战场纪功、家族墓地、官员任职的地点、一些具有神圣意义的地点,如名山、大川、孔庙。
生产”观者“:从神至人及祖先。
构建”内容“:刻在人间大地上的不朽。
永久的记忆:文献与碑碣(好太王碑与孔庙诸碑)。

”慈悲征服中国“:佛经传译与大乘佛教在中土的确定
喻静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慈悲“作为双音词源于汉译佛经。对中土本有文化系统而言,”慈悲“前所未有,是佛经翻译家根据梵文原词的意义,用汉语自已的词汇材料和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本文通过对佛教译经传统和会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内部史实的梳理,考察大乘慈悲精神的生长轨迹。本文认为,大乘佛教”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萨事业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本有文化在”上“和”下“两个方向上都有契合处。从”慈悲“作为新词进入汉语文化到大乘佛教慈悲精神被发覆、被选择,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始于”慈悲征服中国“。

道德与政治:唐燕妃墓、李勣夫妇墓屏风壁画的表达意图
贺西林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初唐燕妃墓、李勣夫妇墓为昭陵陪葬墓,两墓屏风壁画题材内容与人物造型装束不同寻常,遂引起学者关注。际志谦、林圣智、李溪、巫鸿皆视其为列女图。具体表现哪些列女事迹,由于缺乏榜题而不得其祥。
在唐代画家不再热训列女绘画,列女图也不再流行于墓葬之际,两墓列女屏风壁画的出现甚是特殊。就此,林圣智认为其除表达女德外,可能还与武则天有关,包含政治隐喻。林氏观点颇具洞见,但尚需具体材料支撑及详细分析论证,故本文再展开讨论。首先,从女教盛行的历史背景,女图之于贵族妇女的意义出发,结合墓主人生平及墓葬具体情况,阐述了两屏风壁画就一般意义上的女德表达。进一步从家族亲情、君臣关系、政治利益以及当时某些具体历史情境中,讨论了燕妃与武后、李勣与武后的关系,进而确认两墓屏风壁画兼具表达立场的政治象征意义。

“以竹为宫,天子居中”:早期中国竹之隐秘象征性
谈晟广 清华大学”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策展人
甘泉宫,一度是汉武帝在都城长安以外所营建的最大的政治心,在历史上曾经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甘泉宫中的核心建筑竹宫,以及紫坛、通天台等系列建筑设施,是汉武帝用以祭祀”太一“的三个重要场所,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祭天制度,也是后世帝王郊祀之制的源头。不过,由于史料的缺失和考古发展的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竹宫了解极少,也无人意误 到它的重要性,从而也忽视了早期文献中揭示的”以竹为宫,天子居中“所包含的象征性意义。本文将分析竹宫的建筑性质,探知汉武帝的祭天(郊祀)制度与规划理念是何以形成的,从而得出初步结论----竹宫即西汉晚期以后历代明常之制的起源,并进一步探索竹子在早期中国到底有何种隐秘的象征含义。

·····························································
·······················午餐时间·························
·····························································

释岁
辛德勇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次展出有一件商代晚期的铜钺,而钺本书作“戉”,此字同时又是“岁”字的初形。古人何以会以“戉”(岁名)名”年“,郭沫若先生以为源自对岁星的敬畏,即先有岁星之岁,一有年岁之岁。本人以为这种认识在逻辑上是颠倒的,也不符合历代学者的解释;同时,他所引据的史料既与实际情况有违,也存在严重的曲解,各项论据均不足以支撑其结论。本人推测,由于戉是一种具有神圣象征意义的器物,所以,以”戉“(岁)名”年“,很可能意味着,在古人的概念中,是以这种”神戉“来切割太阳视运动的轨迹,这样切分而成的线段,就是”年“(岁)。


”与天久长“展札记
李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说石峁石刻的纹饰:神面纹、饕餮纹、狼纹和鱼纹。
2、淳化大鼎的造型与纹饰。
3、从梁带村民形尊看商周酒器的分类:束腰尊与觚(缩酒器),折肩尊与罍(盛酒器),垂彡尊与壶、 卣 yǒu (盛酒器),爵、角、 斝 jiǎ (温酒器),觯 zhì 与饮壶(饮酒器),赞字的再认识。



何以为尊:商周青铜尊的风格与工艺
苏荣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
尊是青铜器中古分特殊的器类,以大口折肩尊的形式出现于商代早期。在商代中期,这类尊的纹饰和附饰得到发展,技术上多有突破,成为南方青铜器的主要品类,并孕肩出了装饰上更趋奢华的方尊。方尊风格和工艺在促成殷早期青铜艺术华丽风格形成的同时,也导致了青铜艺术的程式化,在殷墟中期装饰向趋转变,出现了铜形尊,折肩尊趋于消失。商周之际,一种尚不清楚的渊源和动力,导致了另一奢华青铜器的出现,著名的何尊即是其一。青铜尊在西周中期走向式微,但在南方特别是吴越地或仍有鼓腹形尊延续到春秋晚期方归于消失,直到北宋时期复古铸造西周尊才得以再现。青铜尊的风格多变,为理解古代青铜艺术、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后人对古代青铜器的认识,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材料。


跨文化与跨媒介的早期佛教艺术:犍陀罗风格在中国的接受状况
李静姬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东亚艺术史系系主任(学术翻译:张煊僳)
本报告探讨”跨文化与跨媒价“作为一种把各类文化元素转译成其他文化语言的理论概念问题,并将其应用于早期佛教艺术视觉语言的接纳、适应与发展的研究之中。以作为杰出典范代表的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4窟中的佛画”白佛“为例,将从文本与佛画的关系,以及历史语境角度分析犍陀罗风格的视觉元素如何在跨文化的过程中被转译成中国艺术的。与同窟的其它泥塑佛像相比,本报告的研究重点是在宗教和美学层面上讨论石本尊壁画上的白佛是以何种方式在跨媒介的语境下呈现出来的。


·····························································
·······················茶歇时间·························
·····························································

“宅兹中国”:何尊新说
董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最重要的一件藏品。1963年秋,出土于宝鸡东北郊贾村镇村民陈湖家后院断崖,1966年9月,宝鸡市博物馆王光永在市区废品收购站发现此器,遂征集为馆藏文物。1975年,因中国国家文物局调集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筹备展览,此器来到北京,马承源先生在聊锈时发现内底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合文3),因其器主名”何“,遂定名为何尊。因其器、铭均具有重在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2年1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何尊名列其中。2006年7月,我国带队调查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品,曾对何尊有长时间的观察并作文字记录。自从何尊发现铭文以为,至今已经过近40年的研究,铭文涵义逐渐清晰,但仍有些待考的疑难问题。近年由于古文字学的发达和古文资料的大量刊布,我们又看到了何尊铭文研究的新进展。本文拟根据调查记录详述何尊器形、纹饰、铸造工艺,并重做铭文的释文及考释。

史父癸盉及西周初抽象纹饰的兴起
柳扬 美国明尼可波利期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
苏荣誉代讲
明尼阿波利期艺术博物馆是美国商周青铜器收藏的重镇之一,其中一件名器”史父癸盉“,罐形三足,通休饰精致规则的大垂鳞纹。此盉无论是器形还是铭文,都能将它的年代定于西周初年,如此,它也是已知最早的以抽象图案作为主导纹饰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史父癸盉和另外一些出自古考发掘或是藏家手中、以抽象纹为主的西周早期器,光战了习惯上认为西周中期后才开始流行抽象纹的看法。从对史父癸盉的讨化,扩展到其它西周早期带抽象纹饰的新材料,本文将爬梳青铜器抽象纹的滥觞继而至形成风的过程,并探讨背后的原因:本文还将揭示,西周初某些特点的族群在特定的区域,对抽象纹情有独钟,并开风气之先,史父癸盉的铸造者就是其中之一。

出土文献所见秦汉度量衡的基准----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新莽铜龠谈起
熊长云 故宫博物院



东汉玉器艺术的传统和创新以及对后世玉器的影响(实际演讲题目是:西汉玉器继承的战国传统与面临的设计难题)
蔡庆良 台北故宫博物馆器物处
东汉玉器在继承西叹玉器传统中开创了自己身的艺术形式,若要探讨东汉玉器的风格物征,首先要知悉西汉玉器的艺术风格。西汉玉喊叫主要的艺术目标是要创造动态错觉,设计者使用今日心理学所称的”视觉连续性原理“”频闪效果“以驻”视觉中断法“,利用身躯扭转、四足朝向不同方向等技巧,从而达到动态错觉的目标。东汉玉器继承此一传统,但试图将西汉追求的立体视觉效果改变为平面的视觉效果。为了达到这个艺术目标,设计者一改西汉注重足爪和躯干之间生理结构的设计原则,转而注重头颈和躯干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以此原则发展出将头颈、足爪等处单元化的创新技巧。这些原则和技巧,造就出东汉玉器较为缓和的动态盛,这正是东汉的典型风格。此种风格对宋元明清玉器影响颇深,现在虽难判断后人是否知悉西汉和东汉玉器的风格差别,但仔细观察,可发现宋词元明清仿汉玉器元法达到两汉的艺术就成,在于未曾具正理解两时代的艺术原则和技巧。


“西风吹渭水”:唐代金银器外来元素中土化举例
扬之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电脑bug不分国界,每位老师的演讲过程中至少罢工一回。
·····························································
·······················表演时间·························
·····························································

借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朝鲜本?和刻本?活字本??? (30人喜欢)
- 图书市集上体验了一把卖书人角色 (22人喜欢)
- 简单爱——古籍修复日常使用工具 (42人喜欢)
- “付之梨枣”——与梨花有缘的原因 (23人喜欢)
- 三星堆笺谱 (3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