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广告单一化了的欲望 — 《观看之道》】
广告不仅是互相竞争的信息大组合,其本身还是一种语言,传达着一个共同的信息——通过消费我们能够改变生活甚至改变自我。广告针对的是未来买主,它向这些潜在买主提供依靠商品造就富有魅力的形象,这些形象使他产生了对自己的羡慕之心,而羡慕则来自别人的眼光。因此,广告关注的并非仅仅只是人类享乐的本质,而是人际关系,它向观众许诺的是“被人羡慕”的快乐,这种快乐构成了广告的“魅力”。
被人羡慕的慰藉,靠的不是与你的羡慕者共享你的经验,而是别人饶有兴趣地观察你,你却冷眼看世界,假如你也带点兴趣,那么人们对你的羡慕就会降低。魅力的力量寄寓于假想的快乐,买主必然会羡慕购买商品后得以树立的自我新形象,必然会想象自己被商品改造为令人羡慕的对象,这种羡慕使她更钟爱自己。
看似与商业无关的油画语言却与广告语言有着共通之处。油画本来是用来歌颂私有财产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根源于“你拥有什么,你就是什么”的原则。认为广告取代了“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视觉艺术是错误的,它正是那种艺术濒临消亡回光返照的形式。
假如社会上对个人的妒羡没有发展成普遍而广泛的情绪,魅力就不可能存在。然而,现存的社会现状使个人感到无能为力,他处于当前的他和理想中的他这一矛盾之中,也就是说,广告提供的东西同它许诺的未来之间存在一条鸿沟,填补这个空缺的,不是行动或者生活经验,而是充满魅力的幻想。这种幻想“平衡”了当前无意义的工时、永无止境的现在,在幻想中,“假设的积极”取代了“眼前的消极”,“懈怠的劳工”变成了“踊跃的消费者”,“工作的自我”羡慕“消费的自我”,整个世界成了广告实现“予以人们美好生活”这一承诺的舞台。
广告汇拢一切希望,把它们处理的大同小异,再加以简化,于是就炮制出每做一宗生意都要奉送的那种既热切又模糊、既奇妙又重复的诺言,它使用的手段是把判断事物吸引人与否的虚假标准强加于人,使人们将自身的利益规定得狭隘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