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经典 | 《文昌孝经》教孝章第五(一)
《文昌孝经》,南宋时期已流传,共有育子、体亲、辩孝、守身、教孝、孝感这六章。全书从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生命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得到文昌帝君赐予福禄,乃至得道成仙。

▲八仙宫文昌帝君像
《文昌孝经》
教孝章第五
真君曰:孝自性具,教为后起,世多不孝,皆因习移。意既罔觉,智又误用,圣人在上,惟教为急。
教之之责,重在师傅,尤当重择。贤良之师,化恶为善,不贤之师,变善为恶。师而不教,过且有归,教之不善,其罪尤大。
不贤之师,导之匪僻,引之邪佞,养成不肖,流为凶顽,越礼犯纪,妄作无忌。
虽欲救之,急难格化,如是为教,罪实非轻。
【白话文通俗译】
文昌帝君说:孝是人性中本来自有的,而教育人们要尽孝,则是后来出现了不孝行为才产生的,都是因为习俗使其改变。愚笨之人不明道理,聪明的人又错用心思。圣人在上,惟独对于世间广行孝道而着急。
教习孝道的责任,重要的是在师傅(老师),尤其应当慎重选择。贤良的师傅(老师),能将恶人化导成善人;不贤明的师傅(老师),却能将善人变成恶人。作为师傅(老师)而不教导学生,师傅(老师)有过错,并对过错负有责任;而如果教导不好的东西,其罪过就更加重大了。
不贤明的师傅(老师),会教导人行为邪恶,引到奸邪的道路上,教成品行不端之人,流变为凶狂顽劣之人,毁越礼法,违犯法纪,胡作非为而没有忌惮。
虽然想拯救这样的人,但他们急切间也难以改正变化。如果像这样为师教人,罪过实在是不轻。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