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途记021-关于笔怎么和纸配合的问题(持续更新帖)
学画途记021-关于笔怎么和纸配合的问题(持续更新帖)
读笔墨的真相一书,有个体会就是平时应该注意对笔墨纸砚使用体会的记录。有些体会,记录下来,回头来看,整理出脉络,可能就能窥探通往笔墨精妙的大道。所以现在起,如果有些体会,就以随笔的方式,记录在学画途记里,以备自己将来查阅。
0190925:抛开纸,单独讲用什么笔,是没有意义的。今天试用70%潜山特级桑皮纸。有个很明显的体验,就是含皮量相对少的纸,下笔会比较不爽利(狼毫如此,估计羊更甚),有种笔尖被拖住的感觉。无法完成精细的笔划动作。但是含皮少的纸,偏生,吸墨就多,用来写篆书就很舒服,起笔和收笔不需要画什么力气,出来的笔划也比较滋润。写篆,用羊+含皮相对少的纸,圆润可人。如果用狼+纯皮,则刚健有力。各有特色。应该根据需要择笔,择纸。
当然墨也很重要,胶重的墨特别拖笔,需要稀释,就得找个熟一点的纸去写,否则,一下笔,就晕开了。
虽然平时练习用傣族皮纸。但是目前感觉桑皮比傣皮还要好用。桑皮的一个优点是比傣皮细腻很多,行笔更随心所欲。第二个优点是桑皮比傣皮生一些,同样的墨量在傣皮上写会发涩,在桑皮上就比较流畅。最近很迷桑皮。
20191230,今天用纯楮皮和麻纸画树,有些感触。同一款墨,在不同质地的纸上表现真真不同。我喜欢苍茫的风格,所以一向喜欢麻纸更多于楮皮纸。两者都是比较自然熟的纸。但是画画而言,不得不说纸还是楮皮比麻好些。楮皮底子细,出来的色块细腻,而麻纸纤维比楮皮粗,出来的色块,自带加粗颗粒,虽然墨色也美,却是另一种风格了。




20210302,熟纸吸水少,可以狼毫,笔小。而生宣吸水大,羊毫,大笔为宜。
想起以前听潘伯鹰的书一直以为长锋羊毫不好用,就认为笔肚子一定要大而饱满。为了写峄山,两年前还按各种笔肚子尺寸,做了一系列出锋5的笔,最大笔肚子的做到如意笋(5.1*1,7),可是实际上写一直觉得无上妙品(5*1左右)写峄山碑比口径大的好用。很是纳闷。
今天找大笔画画,翻出一个金鼎的七号顶峰(6.5*1),竟然很是好用。类似长款勾线笔,画弧线很顺手。写峄山也没问题,感觉比无上妙品还得力。勾线笔可用长锋,为什么写篆书不行?长锋羊毫不可用是不是真的,这是不是潘老师的误判?
继而查找顶峰/鸡丝鹤脚的资料,读到华人德老师的文章,心有戚戚。(https://www.douban.com/note/745836119/)。其中感同身受几段摘录如下,写的极好。读到想法一样的文字,像是找到一个可以聊天的朋友。
“作为书法用具,纸和笔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纸张的性能有了大的改变,促使毛笔的制作也要作相应的改变。生宣纸最大的特性是吸水性能强,硬毫因含墨少、出水快,在生宣上写字,如墨渖蘸多了,落笔就滃然晕开;如蘸墨渖少,则有骨无肉、枯瘠乏韵。若要避免过湿过枯,就得时时蘸墨,势必要影响到笔画的呼应和字间的连贯。羊毫则含墨多、出水慢,如果还要增大含墨量,不是将锋加厚,就是将锋增长。 ”
“乾嘉以来一些书家擅用甚至偏爱长锋羊毫,可见长锋羊毫决非苦学书法的人不能悬腕,思入歧途而发明出来的,假如那样的话,就只会勉强为之,更谈不上爱好了。我们也不能将二王以来帖学派的传统笔法与审美观作为准绳尺度,来衡量要求碑学派所追求的趣味与效果,以至于得出使用长锋羊毫为非是的结论。清末石刻学专家叶昌炽有句话说得好:“知二王以外有书,斯可与论书矣!” ”
长锋羊毫如同生宣纸样,为一些书家所爱用,然而长锋羊毫也和生宣纸一样。许多搞书法的人认为难以掌握而不敢使用。有人用长锋羊毫怕笔腰软无弹性,不听使唤,于是只发开半截笔头,或将笔腰用细线扎住。这样,笔腰以上蓄墨沛的部位就失去了作用,等于将长锋改为短锋,那么还不如干脆改用短锋为好。
长锋羊毫腰劲小,弹性弱,难以掌握,这些可看作是它的弱点,但是当摸透其性能,通过独特的使用方法,是可以使弱点尽量克服,而充分发挥出长处来的。
书写前将笔蘸饱墨,运行时多轻提,用锋颖着纸,速度须稍快。由于笔提得起,墨渖在笔毫间有张力,可将墨渖本身托住,并不会直泻而下,加上这时行笔稍快。就不会在生宣纸上晕染开来。笔有饱墨时,应少重按,否则毫间的墨渖会挤压出来,渗化到生宣上(有意要形成涨墨则另作别论)。蘸一次墨往往可写数字,墨未全干,即需重新蘸墨,理顺笔锋,借助墨渖的下垂来增加笔毫的弹性,不至墨枯锋散或毫弯不起。
如果遇到字未成而墨将尽,或从通篇布局考虑须用枯笔,则行笔须慢,且借助腕力把余渖从笔毫中逼出,方能枯中带润,丝丝入扣,当笔毫弹性渐弱,转折时须顺势用指捻动笔管,使笔锋始终居于笔画正中,避免笔锋扭绞在一起 (关于捻管,后面还要详谈);或者翻转手腕,以就锋势,不断将锋调正。此时就不能执着于腕平掌竖,手指只可执管,不可运转的原则了。此法掌握得当,能达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境地。
长锋羊毫只能写与其锋颖粗细相当的短锋笔所能写的字,不宜写过大的字和过粗的笔画。另外,由于长锋羊毫柔且长,提按的起落变化就不如硬毫和短锋大,因此长锋羊毫也不适宜写锋棱分明、顿挫利落的字,而写篆书,以及带篆法的分隶行草,最能收到圆凝浑厚的功效。
这样一看,今儿用的笔正好包括了短锋、中锋和长锋: 从左到右,短锋如意笋,中间中锋开阳,右边长锋顶峰七号。手上的笔从不可用,到可用;从不合用,到找到合用之处,满足。


20210303,就生一点的纸来说,我的巴掌大以下的大鸟儿可以用出锋5的笔,再大还是得升级。而巴掌大用大笔,更游刃有余。
日常熟纸上用的勾线笔在生纸上只适合钩须发,不能钩长线条。
狼到4画巴掌大也是吃力的。勾线没问题。
20210306,昨晚睡不着,本来想干脆起来写个关于择笔的感触,名字叫做“毫厘之间”,但是被哒哒呼唤进去两次,只能作罢。
过了那个点以后,再提笔也就不搞长篇的了。就继续日记体记录下最近的一些特别感受。
1. 笔的选择关乎出锋长度,笔锋的直径,笔的形状(哪怕一样的出锋和直径,形制上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厚锋和尖锋,比如肚子的位置等等)和毛料配方,任何一种调整都会影响笔下效果。
2. 说“不择笔”是个谎言,害了我好久。如同找纸,我发现书、画用纸的需求区别巨大。最近我突然明白了用笔也是如此,不存在万能笔,通用笔。而且越是高阶,越应该对笔有要求。
3. 对书法来说,篆隶楷行草各体的用笔要求不同,相同字体的不同大小用笔不同,相同字体、相同大小的字不同风格用笔不同,相同字体、相同大小、相同风格的字用纸不同所需的笔也不同。
4. 以前我一直追求一支笔画一整幅画,如今发现这一支笔画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好看。对画画来说,还是要有大大小小,软软硬硬的几只笔。画的画面之美,需要不同质感的笔画交织,单一的元素久而生乏味。花瓣之柔软用羊,而枝干之挺拔用羊,小点的笔画用小笔,大块的块面用大笔。勉强一幅画只用一支笔,只能让画中的事物失去它的质感。
5. 好羊毫要细嫩光锋的原因,我也想通了几个。a)细嫩光锋软,比硬毫和尼龙更听话,更容易指哪儿打哪儿。b)细嫩光锋细嫩光锋不但软而且毛细,所以每只毛都比较伏贴,也就是说不容易炸毛。(可对比下图左右的区别)c)细嫩光锋毛细,所以同样口径的笔所需要的的笔毛根数越多,更吸墨。d) 同样口径笔毛越细且多,交织在一起的吸引力也就更大,笔头更实(捏笔头糠不糠可有直观感受),更容易出如锥画沙的笔尖。e)其它毛估计也是类似的,毛料越细嫩,以上四个优点越明显。

6. 笔之妙用,我的理解,目前是这样。那些传说中提到不择笔的人下笔前“随便”拿了一支笔就开始画,前提应该是:“他/她眼光一扫,已经在一筒笔里头看到最合用的那一支/几支了”。世上本没有轻轻松松就能做的极好的事,如果能轻轻松松做好,前面必定是无数次试错和练习的结果。
7. 举个反面例子比如下面的枇杷局部,一幅画都是一只长锋羊毫画的,现在看,叶子的筋络如果用狼毫勾,就能挺出来,而枝干用大一些的狼毫画,就不会这么软踏踏。枇杷头上的黑点如果换个小笔沾浓墨,没有长锋羊毫上半段蓄水的冲淡,则可更黑而提神一些。而其实叶子如果不用长锋羊毫,而是用中锋甚至短锋的羊毫或者羊兼来画,也会更肥厚。不吐不快,说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