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有感
如何面对离别和死亡,梦想和现实,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这部剧几乎谈论了所有生命的大命题,以一种提问--回答的方式熬了一大锅心灵鸡汤,某些时刻不免落入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俗套。因为时间限制,这些很深刻的问题大部分只是泛泛而谈,总有戳不到痛点的不爽。而全剧两个半小时几乎没有起伏和高潮的剧本也让我花了很大劲儿不犯困。下半场在上半场的温吞的衬托下相对精彩,最后十分钟也赚到了现场观众的眼泪。不得不说,金士杰,卜学亮两位演员的演技撑起了这个很难集中观众精神的剧本,也为我现在的有感而发提供了可能(不然我真的没法做到现在这样90%的时间基本都是清醒的)。
你能和自己的内心和平共处吗?
这是Morie教授反复向Mickey提出的一个问题。Mickey生活富足,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对于自己的生活相当满意,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而Morie教授始终认为Mickey现在的生活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想要的,他在违背自己的内心生活。Mickey最初是没有承认的,他最开始答应教授每周二去看他也有一些话赶话的无奈,但很快他意识到每周二的这堂课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解毒剂,他需要这一天去暂时逃离自己的生活,去寻求短暂的与内心和平共处的时刻。包括在教授死后Mickey不时地去他的墓前野餐和倾诉,也是延续了这些星期二的课,不过换成了Mickey说,教授听。这是教授为Mickey找到的一个出口,一个让他与内心和平共处的方法。在我看来,每一个时刻的自己,都是在经过博弈和妥协之后,取得暂时的内心平静的。套用一个化学上的概念,我们寻找的是steady state,而不是equilibrium。在我的理解里,达到equilibrium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出家,要么濒死。这种说法有些玩笑,但很显然,这两种情况并不适合大部分人。但是steady state确是时时都可能达到的,也是受很多因素影响而时时都可能打破的。我们积蓄能量用力生活,为了梦想或是世俗的成功而奔波,也同时在积攒着疲惫和不满,因为人总不可能事事顺心。当这些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都需要一个出口去释放,防止出现不可控的崩塌,不然的话就可能直接达到终极equilibrium了,根据前面的定义,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不太理想。这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谈判:“嘿,我能不能稍微休息一下下,当一会儿废物?”“恩……好吧,就一会儿哦!”“能再长一点吗?”“好”“再长一点?”“你确定吗?”“好了,我知道了,我继续回去奋斗了。”当然,这场谈判停在哪一句,有几个来回,出现的频率等等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我觉得我是一个自我合理化能力极强以及对于自己的内心十分不确定的人,以至于我常年在得过且过和不甘平庸间来回拉扯。最近我对“逃避”有了很多想法,应该会写在另一篇文章里,这里就说个结论吧:逃避可耻但有用,但愿避无可避的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该走就要走,就像尿尿。
这也许是我在Morie教授那么多的鸡汤里印象最深的一个态度了。如何面对离别和死亡,这是全剧着墨最多的两个命题。“该走就走”和“好好告别”似乎是两种不同的面对离别的态度。对于我来说,前者比后者来的容易的多。因为我总觉得,或是希望,来日方长,不说再见就一定会再见。然而我们经历过很多离别都是悄无声息的,多少以前的同学朋友也许永远都不会再见了,没有好好告别让我们曾经的联系显得轻描淡写,而不够浓墨重彩。死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离别,只不过生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生命里的一个逗号,过了之后都将会继续;而死别对于一方来说是逗号,而另一方则是句号了。所以面对死亡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面对他人的死亡,以及面对自己的死亡。不同年龄的人对于“面对死亡”这一话题显然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我是和爸妈一起去看的剧,剧场里大部分都是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年轻人,我相信让我们感触较深的应该是怎么去面对别人的离去,亲人,爱人,或朋友;而对于父母或是再上一辈的人来说,他们感受到的则是面对日益临近的句号的沉重。有趣的是,在最后Morie教授去世那一幕,流泪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而我爸妈反而很冷静。我不是道这是因为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过于沉重所以反而哭不出来,还是他们在经历过更多事之后多了一份淡然。我的年龄和经历还不足以让我去理解面对自己的死亡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我也做不到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也就不预赋新词强说愁了。而对于身边亲近之人的离去,我很幸运的还没有体会过,说实话也没有准备好。我不太敢去想,我不知道如果真的有那一天自己要怎么面对。我特别理解Mickey在面对叔叔受病痛折磨的时候背过身去,在面对教授因渐冻症没办法控制双手而把最爱的鸡蛋沙拉弄个的到处都是的时候装作没有看见。不是因为冷漠,而是太爱,太害怕而不想面对。好像大部分人对于真正的离去都是采取的“好好告别”这一态度,我们大哭一场,举办葬礼,算是有仪式感的好好告别吧。虽然很难做到,但也许我们应该把面对离别和死亡的惯有态度调换一下:面对轻的,我们好好告别;而面对重的,我们轻轻挥手。好好告别,为的是让自己记住;而轻轻挥手,是因为这份情感足够刻骨铭心,不需要一个仪式来让人记住。我很喜欢Coco里的一句话,只有被彻底遗忘了,才算真正死亡。在还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告别,诉尽爱意,这是为了将要离去的人;而离去之后要轻轻挥手,那是为了安慰自己,告诉自己他们没有走,一直在心里,在血液里,告诉自己还有来日。我承认这有一点自欺欺人,但情感依赖不可能也不应该一下子被切断,也许我们需要在这份悲伤被时间稀释之前通过自我麻醉来让自己的生活得以继续。
人没有爱,就像小鸟没有翅膀。
剧中对于爱的重要性采取的是直抒胸臆式的呼唤,我不太喜欢,也没有太深的感受。这句话显然是整个剧本的一个经典语句,以至于它被印在了发放的明信片上。这是教授对于Mickey提出的“你有没有羡慕过一个没有爱的人?因为没有爱,就不会为所爱之人的离去而难过,就能走的更远。”这一问题的回答。也许它是想说爱是最重要的,人没有了它,就像鸟儿失去了最重要的翅膀。但我对于这个比喻不太认可,或者是说我不太认同Morie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翅膀的直接作用是飞翔,是去往远方。而爱意味着和别人产生联系,意味着羁绊,也带来了归属感。要让我回答的话,我会说,是,没有爱的人可以走的更远,但那将会是一个或许辉煌但终将冰冷的人生。爱让你不能一直毫无顾忌地往前冲,但它给了你避风的港湾和停下的权利。如果一定要说爱是小鸟的翅膀的话,那这对翅膀是给了鸟儿归巢的自由。说实话,我好像不知道怎么去开始一段并非与生俱来的爱。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我爱我的家人,在我的定义之下的家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我出生起就存在于我的生命里,我可以感受的到他们对我的关心和付出,血缘的联系加上后天的相处,让我们的关系在我的脑海里变得理所当然。我一直觉得我们好像都没有费力去维护这段关系,我把这种毫不费力的亲密归因于爱,与生俱来。但我越来越觉得没有任何一段关系不需要付出,不需要费力维护,包括亲情。父母生养我们,做出了无数的付出和牺牲,对于子女的爱也不断加成。我所觉得的理所当然的爱不过是他们无私付出的结果。我之所以觉得自己不知道怎么去爱上一个人是不是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去付出呢?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不知道也不愿意去和别人建立联系,即使我知道在现在的社会关系网有多重要,我依然下意识的维持着自己过大的个人空间。我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害怕别人的注视,甚至害怕成为焦点。有些时候我甚至希望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冷漠的个体,没有爱,没有羁绊,我让自己学会了和孤独共处,甚至享受孤独。但我还是不够勇敢,没有勇气去过一段冰冷的人生,所以我还是需要爱的,更准确的说是需要爱人的能力。我已经不知道我在写什么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