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2 德龄与慈禧
上周日总算看到了德龄与慈禧,第一张自己抢到的票,我爱上海大剧院,这大半年来,看着行业里方方面面各种趁着热度捞钱的不少,真正在干活,在进步的却没怎么见着,而大剧院这样在行业里可以躺赢的,还在做实事,切实地解决出现的问题,改善观剧的体验,令人尊重。
黄慧慈老师的港普,于我,绝对是非常棒的点,是演员自身特质与角色的契合,在一圈字正腔圆的老师中间,她格格不入的港普,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观众,德龄在这深宫之中就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存在,即使没有服饰的区分、逾矩的举止,光靠口音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和容龄一比,简直是生在罗马。
而且像我这样的市侩的年轻人,已经很难对何老师通过德龄口中说出的爱的箴言有所触动了,但通过黄老师格格不入的港普把那些台词念出来,会制造出一种距离感——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反而让我能够相信,也许在别处,那些都是真的吧。
江珊老师在声音上做了处理,嗓音与之前影视剧和综艺里完全不一样,而且听感上绝对自然,除了开场一惊,之后绝不会有刻意为之的感觉。但是除此之外,江珊老师没有选择在形态或者妆容上靠近角色的真实年龄。在这方面,一个苍老而腐朽的王朝与一个苍老而腐朽的统治者一起陨灭,可能更符合我的审美。对新事物的渴望与惧怕,僵化固执又充满政治家的智慧,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和一个统治者,种种矛盾,放在一个身体和精神都走向衰亡的老人身上更为合理,江珊老师放弃了外形上的靠拢,慈禧看上去精神头好极了,就会让人有种她只是无理取闹,喜怒无常的感觉。
8月初我看了郑云龙的《漫长的告白》,抛开这部剧作本身的缺陷,对于他的演绎,我觉得最需要提高的,就如他自己所说是节奏。不光台词,是整个人物的节奏,缺乏变化,性格的不同侧面没有突出,所以人物会比较平。台词的问题,那段长长的排比是最好的体现,停顿把握得不够好,语气语调变化不多,所以那段台词的层次没有出来。
但短短一个多月,再次在剧场见到他,超出了我的想象。光绪虽然在剧作中着墨不多,但几场戏冲突感都很好,和皇后,和德龄,和慈禧,面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状态,对同一个人,感情上也很复杂,一场戏中,人物有好几次的转变,层次非常清晰,情绪有变化,却又是统一的。
我最喜欢的是与皇后的那场戏,像是放手一搏,尝试寻求同病相怜的人的认同,却发现只是徒劳,放弃沟通,这里面不同的情绪,台词语调和节奏的变化,都处理的非常好。
光绪的体态都非常立体而有层次感,微微佝偻的背是对上位者的臣服,说话渐渐起伏得越来越激烈的胸膛是机体上虚弱,到最后德龄出宫,作为背景的光绪,只站在那,形容枯槁,眼眸中再也没有希望,是精神的溃败。
回到剧作本身
剧作本身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舞美道具音效都可圈可点,斑驳的红柱、最后延伸至舞台尽头的宫灯,鸽哨、鼓点、自鸣钟,简单又富于深意。演员又集合了众多极为优秀的前辈,这就让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对这部剧产生了一些偏颇的期待——希望是一个更为厚重、历史感更强的作品,而我们这群肤浅的人,又觉得政治、朝堂戏可能是最厚重的。所以从剧情来说,这种以小见大的角度,不在我的偏好之内。但偏好只是偏好,没有高低之分,进了粤菜馆子想吃川菜,是顾客的错,不是川菜比粤菜高一等。
刨除了偏好,给我一个新的角度,一些新的思考,不失为一种收获。
这出戏于我最大的遗憾是看得太晚,作为粉丝,虽然极力避免,仍然不自觉地接受了太多不必要的信息,有了太多预设,如果是首场对剧茫然无知的状态进场,我的快乐会更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