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研,记点东西吧
前几天看见同学终于成功地拿到了保研资格未来会成功地去人大读书,然后在微博上po出洋洋洒洒地在知乎写下的“保研是什么体验”。
那篇回答字字戳心,三年苦心一日功成就,轰轰烈烈,让人感动。于是,我也回想了一下我自己,呃,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正常地投了两三家夏令营,被一家录取了,又正常地去了夏令营,正常地去见导师,结果正常地被录取。
整个过程还是比较正常的。因为三月份联系的导师是本校老师引荐的;虽然推免的学校应该算是公认的top5吧,但是论专业还是我们学院的声望要更胜一筹;而且这个专业吧是商科边缘,远远没有金融管科的竞争来得激烈。我的成绩不差,所以正常来说,我的录取是很正常的。
这样想想真的没有很多值得记录的要点,比起其他人我已经很顺利了。
但是我差点忘了,我是一个事情一过就会变得特别迟钝的人。
大三一开学的时候,我的成绩还在保研边缘,我站在找工作保研考研的分岔路口天天焦虑。最后决定放手一搏,这一年努力一把,很朴素地想:能上就上吧,不能上可能就是我没有这个做学术的天分和运势。于是我大三一年虽然不能说拼了命学习,但是我从来不敢有一点点懈怠,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有任何侥幸心态,要把每一次的作业当成自己的作品,要逼着自己突破惯性思维,要研究生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做到和想到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喜欢完美,我强迫自己“患”上了强迫症。
生活只剩下学习的大三上学期,我的导师和我说,“mk你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一门课的助教问我:“你有兴趣留在本院读博吗?我的老师觉得你挺好的。”我那时候心想,我竟然可以被别人建议考虑读博的事情吗?
大三的寒假,我在学院办公室呆了三个星期值班,把一本《人文地理学》看了个遍,规规矩矩地写满了一个笔记本。像乔英子一样,我也想去南大。我想去读人文地理,我还把南大的海报贴在了床头边。
大三下学期刚开始,我开始关注夏令营的信息。在非常慎重地对自己的优劣点和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思考之后,我还是放弃了人文地理这个方向。我觉得头顶一大片乌云压来,这是我第二次放弃了自己的方向,上一次是高考填报志愿。
那时候想:我真的要留在我们学院吗?我不讨厌,我只是不甘心。留在最熟悉的地方一定会陷于安逸,堕落于咸鱼,离开家的孩子才能够长大。
大约在三月份,我发现了现在获得录取资格的项目,直博,在杭州;离家远,要读五年;而且确保能够有出国交流访学的机会。我心动了,但是我家人一开始不同意。我和我妈打电话沟通了很多个小时,我爸很难理解为什么执意要去外省,中大还不够好吗?最后父母还是妥协了,我觉得很大原因是我找到男朋友了,他们不用担心我嫁不出去。在这个方面,我真的要感谢一下小李同学。
后来定下目标就回到“正常”的轨道。继续认真学习,写好论文,阅读导师的论文,报名夏令营;在前往夏令营前的三天内写好英文的研究设计,爱思唯尔还崩了(哭。
最终都熬过来了。
或许我也不应该用“熬”这个字,感觉有些落入俗套。我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就是为了和别人说我很努力我很拼命所以我成功了?
不是。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笃定而独立地选择踏上我选择的征程。
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到现在,我还在不断地叩问我自己:选择直博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喜不喜欢学术?有没有毅力忍受孤独?有没有大着胆子去做调研?能不能够在受到打击和无人赏识的时候保持继续向前的姿态?可不可以在一件事情上保持长时间的专注与热情,以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著?是不是愿意把未来的职业奉献给学术?
这些答案时而是清晰的,时而又变得模糊了。我有时候会对自己充满信息,有时候挣扎在自我怀疑的漩涡里。
但大多数时候,我享受纯粹的求知,我的好奇心牵引着我朝向未知走去。真理让人自由,我想寻找自己的真理,和无意义的自由。
我努力了这么久,不过是为了能够有一个机会,让我更加深刻而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
对于我而言,这是保研的意义。
把这段日子记录下来,借用全国都知道的一句话,就是为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