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皆有才--谏光武帝刘秀
《后汉书》侯霸传附韩歆传,记了这样一件事,“沛郡太守韩歆代霸为大司徒。歆字翁君,南阳人,以从攻伐有功,封扶阳侯。好直言,无隐讳,帝每不能容。尝因朝会,闻帝读隗嚣、公孙述相与书,歆曰:'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帝大怒,以为激发。歆又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坐免归田里。帝犹不释,复遣使宣诏责之。司隶校尉鲍永固请不能得,歆及子婴竟自杀。”
公孙述割据西南,称帝,尚白,白帝城因此得名;隗嚣在西北,当时聚结不少中原来避祸的人才,杜林、郑兴在其中。光武多有书信往来隗嚣,其建武六年书曰:“…以嚣文吏,晓义理,故复赐书。深言则似不逊,略言则事不决。今若束手,复遣恂弟归阙庭者,则爵禄获全,有浩大之福矣。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年,厌浮语虚辞,即不欲,勿报”。后隗嚣和公孙述相继灭亡。
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中提及:“光武有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 即缘于光武赐嚣书。 由此可见,光武的文采是非常好的,曹丕看得很清楚,所以在自己的书信中引用,以作致敬;曹丕也是位才华出众的帝王。
按说光武是个大度的人。更始二年诛王朗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建国后功臣多有善终,马武传中提及:“帝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有功,辄增邑赏,不任以吏职,故皆保其福禄,终无诛谴者。”所以范仲淹才会赞“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那么何以这回光武简直怒不可遏呢?以致“犹不释”,一定是韩歆无意中挠到了光武的痛点。
韩歆尽忠职守,劝谏光武,直言隗嚣、公孙述这类人,亡国多因恃才却不修德;但韩歆说话欠考虑,忘了光武是和隗嚣有书信往来的,“帝读隗嚣、公孙述相与书。”光武读往来书信,想必有喜爱自己书信的原因,自觉是个有才的文化人;从韩歆的角度,光武是开国之君,挽狂澜的英雄;哪晓得光武不想做英雄,就喜欢做个有才的君王呢。“亡国之君皆有才”,言下之意,君王有才易亡国,这可就触了光武的大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