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感恩的孩子,总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父母
原创作者:姜琳
让一个人最快成长的方式是什么?让他/她成为父母,养育一个孩子。你会发现不会做饭的小姑娘,做起辅食来也是头头是道,好像“为人父母”必须要无所不能,成为父母之后就是要不断付出的,不会觉得哪里不对。 但是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有自我意识,想要挣脱父母的管束的时候,矛盾爆发,父母才意识到,为什么我的孩子突然不听话了?看不到我对他的付出,不懂感恩? 要知道这并不突然,只是孩子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学到的错误认知的爆发。 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所有哺乳类动物中人类有最长的依赖期。在婴幼儿期,孩子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要去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时候孩子有一个独特的思维模式——自我中心现象,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著名的“三山实验”发现,这一阶段的孩子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这并不代表孩子是自私的,这其实是受到了思维发展的限制。当孩子具备一定的能力后,开始能够独立探索世界,更多的了解这个真实世界时,自我中心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当父母忽视孩子的成长,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孩子的需要总会马上得到满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他就没有了向外探索的需要,对外界没有了那么多的好奇心,对身边的人也缺乏交流的渴望。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就会固化下来。二十多岁的成年人身上带着三岁孩子的思维模式,没有人会觉得可爱。父母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父母总是尽己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索取无度,家长还是一味满足的话,那这种爱就已经变质了。孩子已经拥有很多一样的玩具了,但是每次看到还是要买,不给买就又哭又闹,很多父母就会想着反正没多少钱,买就买吧,有的时候即使父母不满足孩子的需求,姥姥、姥爷、奶奶和爷爷也会去满足。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习惯,只有闹一闹,想要的东西总会到手。当孩子还小,你还能控制,当孩子想要的只是几十甚至几百的玩具,或许家长还可以提供。但当孩子成年之后,想要的是更昂贵的东西时,父母又应该怎么办?当孩子的需要突然得不到满足时,会觉得一切都是家长的错。与其一味满足孩子,“富养”孩子,不如尽早教会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这样更重要。好意总被拒绝维系一个家庭的因素除了血缘,还有彼此之间的关爱。父母照顾孩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当孩子想要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来表达爱意时,通常会被拒绝,这在隔代抚养人中尤为常见。即便是物资充盈的现代,爷爷奶奶也经常会把好吃的留给孩子,但是当孩子以同样的行为回馈时,得到的通常是:“你吃,我们不要。”当孩子想要做一些家务事,又会有人说:“你还小,做不好,等长大了再做。”孩子刚想有所表达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不要、不用或是不需要。孩子学到的就是父母不需要我做任何事情。终于有一天,父母意识到孩子是应该承担一些东西了,但是却已经错过了孩子想要承担和付出的“关键期”了。本应该双相流动的爱,被照顾者亲手扼杀了。所以当孩子想要对你好的时候,一定还好好珍惜。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方式,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照顾,而很多时候,家长都把孩子当成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而是家长们都活成了“无所不能”的勇士,孩子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对父母束缚的怒吼上。不是孩子不懂感恩,而是家长“不需要”孩子的感恩。“不能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与其在照顾孩子方面无微不至,在规劝孩子时苦口婆心,不如多学习如何科学的养育孩子。如果方法不对,很容易在家庭教育中两败俱伤,孩子的问题从来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也不可能是毫无缘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