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直博简历火了!好学生都是这样养成的
无论环境顺逆,你也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前几天热搜:清华本科生简历「在自己写的CPU上运行自己写的操作系统」。
点开就看到清华教授刘知远感叹:清华计算机系的学生太优秀了!一众专家也纷纷点赞表扬。

但大多数人看了半天也没明白:这位学生优秀在哪里?
计算机系的学生也有同款疑问,于是跑到知乎提问:刘知远老师称赞的这位清华本科生到底什么水平?我怎么体会不到?

问题一下吸引了 500w 人次的围观。让人关注的除了清华学子的优秀,还有提问者的背景:二本学校的计算机系本科生。到底是什么拉开了 2 个孩子的差距?
同龄人的他们,怎么一个获教授称赞,另一个已经开始看不懂对方的简历……
「学校」到底能多大程度的决定孩子的后半生?
清华学生水平到底如何?
教授夸奖的这位学生,可以说是大神一般的存在。
在普通人学一门专业都吃力的情况下,他同时修两个学位,主修计算机,数学是双学位,而且数学 GPA 基本都是4.0(满绩的意思),偶尔还学习研究生课程,对自身学习要求极高。
大学本专业相关的竞赛都积极参与,是奖牌榜上的常客:
大一寒假参加汽车系的芯动计划,拿了一等奖;大三下的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大赛,获得特等奖……

至于刘知远教授点赞的成果:
在自己写的CPU上运行自己写的操作系统,以及自己实现的编译器生成的程序。
专业人士做了如下解释:
这个作品的诞生说明该学生已熟练掌握下面4本书的知识:

该学生同时拥有惊人的耐心和毅力,一谷歌总部员工表示:自己要辞掉工作,专门花费三四年的时间来学习和操作,才能达到该本科生的成就。
讨论顺带爆出不少其他清华大神:本科生发表研究成果、拿到了自己的专利;参加国际比赛,奖牌拿到手软;常年成绩名列前茅还坚持科研的……
有人总结;无法一句说完这些清华学子目前到底什么水平,但肯定的是,未来他们将成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中流砥柱!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了头要上「名校」。名校给的不是一张文凭、而是一个环境:顶尖的老师、非凡的同龄人。
在这里,优秀是会传染的。
你感受着环境中向上的力量,积极人格的励志故事,这激发你努力奋斗,以求达到他们的样子。
环境推人走,你变得越来越优秀。
上不了重点大学这辈子就完了?
中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看到孩子成绩下滑,海清都忍不住严肃:上不了重点高中,就上不了重点大学;上不了重点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诚然,名校是优秀的快车道。但《马丁·伊登》里说: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
知乎达人沫客是一个农村孩子,高考英语满分 150 分他考了 48 分。找不到合适的学校,读了一家专科。
开学报到那天,下着大雨,他丝毫没有来到新环境的新鲜感,只有一股劲儿憋在心里:我的人生不能止步于此。
于是,他努力学习、参加各种活动,恶补英语,锻炼身体。大一整个学期基本就是在图书馆、教室、学生会、操场度过。
因为底子差,即使他这么努力,大一上学期的平均分却只有 77 分。

但他也没有放弃。同系的学生上课摸鱼,下课唱K,他在图书馆;同寝室的朋友早上不起床,晚上打游戏,他在图书馆。
他说那段时间眼睛里只有目标,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大一结束的时候,他的平均成绩升到了 87.07 分,班级第一。当然,他的目标不止于此。
升入大二的他更加努力,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的非常紧凑,有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上课刚结束,他就直奔图书馆,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按计划学习,直到图书馆闭馆才回去休息。
并且开始自学课本以外的专业课知识,比如《混凝土结构原理》、《钢结构》等。
大二两个学期,他的平均成绩分别为 93.14 分和 90.09 分,获得全系第一;并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全优生和两个特等奖学金;同时成功通过英语四级。
努力有了幸福的收获。

环境固然会影响人,但环境决定不了人的发展。
沫客专科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专升本考试,后又考研,现在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离开学校前,他还拿到了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称号。

只要你肯努力,你想要的世界都会给你。
因为人虽然不能控制环境,但却可以控制自己。
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两个学生的环境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清华学子拥有的是国内最好的学术氛围,专科院校的沫客得到的不论是科研设备、老师配备都远不能和清华相较。
但两人对课程的自我要求,对学习的专注、对克服学业困难的坚持却是一致的。
最终两人虽身处两地,但各自灿烂。
其实,学校不能决定任何人的后半生。名校毕业没出息的有,专科出身有才干的也有。环境的力量再大也是辅助,未来如何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马克·吐温说,人只要专心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吃惊的成绩。
前段时间采访西瓜创客的小学员,了解到很多这样的故事:
小学员胡炜,学编程不到 3 个月就拿到了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的三等奖。妈妈说,胡炜喜欢编程,有一次已经非常累了,坐着不行就站起来听肖恩老师讲课,也坚持把课学完。
小学员陈天易,爸妈完全不懂编程,形容自己学习编程的环境是「孤军奋战」。去年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也是三等奖。他不懂就问西瓜的老师,不懂就网上查资料。没有爸爸妈妈的帮忙,他靠自己也能行。
我们知道生活十有九难,困境常在,顺境才是偶然。
可能是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宽裕,某时段的学校并不理想,一时学习或生活上的失意。
但好消息是:无论环境如何,你是谁,你将来如何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愿每个孩子都能坚定自己,执着追求,终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