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心归处是故乡
贞观是出生在台南布袋镇一个人丁兴旺的传统家族的女孩子,贞观自小在阿嬷、阿公、舅妗的爱护下和同辈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长大,成了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女孩子。全书的高潮在于贞观的爱情,那也是一份很传统的爱情——心心相印却绝口不提一个爱字。贞观心里认定了大信,二人一直书信往来,偶有见面,但却因为一些误解而终身错过。
比起贞观令人唏嘘的爱情,更打动人的是贞观对故乡的依恋和传统大家庭里亲情的浓厚和人情的琐碎。家里和贞观同辈的小孩有十几个,小时候大家总在夏天的早晨跟着外公念《千字文》、《劝世文》、《三字经》,然后一起吃午饭,吃完之后人人手上会有一碗仙草、爱玉。大家还会在一起踢毽子,捉迷藏,在夜里围在树下听外公说故事,在网鱼那几日天未亮就爬起来跟着大哥哥们去网鱼。贞观是很爱故乡风物了,“这鱼塘月色;一水一月,千水即是千月——世上原来有这等光景……再看远方、近处,各各渔家草竂挂出来的灯火,隐约衔散在凉冽的夜空”。不能忘记的还有节日与风俗,端午新娘子缝馨香,分给上门的小孩;七夕搓汤圆,要在小小的面团球上按一个小小的凹,说是要来盛织女的眼泪;中秋渔船会载着大家去外海赏月,月娘天上一个,海上一个;春节贴对联,大门口是给人家看的,写的字不能不好;就更不用说那些婚丧嫁娶的习俗了,贞观的小姐妹一一出嫁,送走前姐妹们要关作一屋,细细说话,眼泪连连,归宁宴亲也是居家忙乱,洒泪而去……大家族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操办着端午、七夕、中秋、冬至、春节。慢慢地小孩儿长大了,开始开枝散叶,家族和风俗就这样一年一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书里的女性,无论是阿嫲、母亲、大妗或是贞观自己,都是温柔而有力量的人。都说有妈妈在的地方就是家,是因为女性的温柔就像秋日阳光洒在身上一样舒适,书中出现了好多次的场景是阿妗阿嫂围着灶台转,因为她们要照顾全家人。每每写到阿嬷时笔触也分外温暖,缠着阿嬷讲故事,叮嘱阿嬷叫自己起床,在阿嬷房间里烤橘子,还有远走台北前夜阿嬷将“金童玉女”和“鸳鸯双伴”玉佩送给贞观和银蟾,细细交代“挂在身躯,就当阿嬷去了”……然而她们又既柔且韧,在遇见困难时反而会坚强地支撑起一个家,如同贞观的母亲,在贞观父亲去了之后到底挺过来了。她们既是归属也是榜样。
书中不止一次说到一辈子不离开家乡的人,是多么幸福。倘若生在贞观的家族,男忠厚可靠,女温柔知礼,一家人相互尊重,平日里往来走动,遇见困难了相互扶持,换做是谁,都不愿离开家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