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笔记No.3《现代性的确立:可见与可诉》-6
主体的强度 Subjects of Intensity
△ 主体 Subjects
- 受制或受压,受到某一事物的支配;在古早期,主体由一个客体所表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可以从中体会一种统一感
- 战后五六十年代:分裂的主体——一边追寻自我、一边失去自我的主体(如肖像既是一种记录,也是一个内外相交的载体),于是表象、情绪、想象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共存的状态。
主体的概念具有一种动态的缺憾感,或者有痛苦渗透当中,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 → 存在主义
△ 安托南·阿尔托 Antonin Artaud
- 他试图解放身体这一概念,不仅从造物主、上帝的角度,也是从一个具有连贯性的关系出发,在内外之间,他想要创造一个紧密的表面,器官、思想、梦想和强度都可以被记录在不同表面上。

- 阿尔托认为人脸是在一个“身体还未诞生”的隐秘地方,有一个交汇点存在于主体与投射体之间,他试图寻找这个交汇点,建立在力量与自我推测之间。因此可以在他的画中,感受到一种来自第三只眼睛的目光:人脸具有空洞的力量,也意味着一场毁灭。
△ 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 超现实主义 → 存在主义 : 从他的画作中能捕捉到一种无间的亲昵感,但也有拒人千里之外的距离感,可以理解成一种「减法」

「美的根源除了那个特别的伤口之外别无所有,以不同的形式隐匿或可见,或深藏于每个人的内心,或被保留,或当他因为暂时的离开这个世界时而退出,当他暂时离开这个世界时才真正迎来孤独。」贾科梅蒂的艺术发现并照亮了每一处隐秘的伤口。
-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延续了希腊和罗马的肖像画传统,通过大量的描绘捕捉死亡的感觉,这种凝视既包含眼前实景,也包含远处邪恶的目光。在注视和凝望之间存在一个交汇点,既涵盖生命迹象,也触及死亡。
△ 弗兰西斯·培根 & 马琳·杜马斯 Francis Bacon & Marlene Dumas
- 培根有一种反现代主义的冲动,他的绘画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暴力,他经常穿梭在恐惧、刑罚、假体、截肢、怪物的场景中 → 这里面充满了矛盾冲突的意味

- 马琳经常将割裂与撕裂的元素融入到她的肖像画中:「即使是最高贵美丽的面孔,也始终处于悬崖的边陲」她的作品不仅体现在人物和虚空之间,也体现在对于外表记录的可能性

每一幅肖像画都是一个发现面孔的过程,不仅指具体的面孔,也指那些可能成为的面孔 → 外表和绘画行为之间的张力(很多初遇可能就是诀别)→ 情感就是一种对强度无意识的经历

行为艺术 Performance Art
- 在某些条件下,世界上任何物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杜尚的这个观点融入了艺术世界:所以物体、主体、情况在某种条件下,都可以被无差别的认为具有审美性质。

- 在反主流、反文化的运动中,人们认为主体从来都无法完全被感知,主体总在和无意识的打交道过程中,以及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被错置。
- 过剩文化时期到来,反抗和审美相互交织,也意味着政治、性、话语和身体之间的关系的重构

- 行为艺术家离经叛道地使用公共空间,有时候甚至是一种破坏性的艺术,它破坏了人们对于何为艺术家、何为艺术创作的成见。

行为艺术继承了20世纪60年代表演艺术的反文化源头,这种「现场」配置出现的方式,包含对短时间内进行新发明的敏锐警戒,也是对新形式的再上扬、重申和引发,但却无须宏大叙事和声明,这是前进中的艺术世界,没有界限、也不接受限制。由此,成为后当代艺术世界观念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