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的认知谈起
做女的比做才女有意思。人性格柔软下来,其实很舒服
理性思考不是现实中说的那个理性。而是对真理的认知。——我老是推荐哲学,不是想让别人跟我一样,而是形成理性和悟性两种认知模式,对人的好处极大。索罗斯还是经济学家呢,他其实也是哲学系的,而且写了很多金融理论呢。哲学的力量的巨大,很多人一无所知。而理性也绝非你们想的那么简单,而是它是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理性和悟性的强大的认知模式。
我学哲学这么多年,写了很多小随笔,我也就是在今年,才有了那么一点理性认知模式的那种框架,在头脑里的感觉——当然也是因为我是个女的,天生理性思维可能就比男的要弱一点,所以形成的要慢一点。当这个理性认知框架出现后,你会发现,头脑里很多以前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会突然消失了,头脑会清楚很多……
这个理性框架形成的过程,不是仅仅看书就行的,一定要自己思考、写作,我是从十几岁上大学开始接触哲学的,这么多年了这个框架才出现啊,我觉得男生会快一点吧。总而言之,头脑也是养成的一个过程,每天写点,久而久之,它就会出现了
最近看了一些科学的纪录片,所以对标题这个话题还有点感兴趣。所以又是一个突发奇想的题目……
这篇文章是尝试性去写的。我想看看仅仅通过思考,而不通过科学的观察,是否也可以对人体运作有所认知
好了,以下是正文
设想一下婴儿会有什么认知?
一个婴儿,在娘胎里的时候,他还是要吸取营养并呼吸的,吸取营养就要排泄。除了这三件事,一个婴儿在娘胎里似乎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除了从很小很小,逐渐变成一个人形。十月怀胎逐渐变成人形,这过程不是婴儿自己能控制的,所以是有某个东西在控制身体的长大。这个东西假设叫做a。a控制身体长大,并且让人这个物种长得形状都差不多,说明a是按照物种的形式去控制每一个人体的。a又如何知道物种的形式的呢?抛开基因、遗传之类的说法,更直观地去表达,就是a本身就是物种的形式。a包含了物种的形式形成所需要的一切东西。而a通过a自己,控制身体的形成和长大,a并非是外在于身体之外的某个地方,而是就在身体之内去控制身体的。
a在身体之内,那么a就是身体么?身体控制身体自身的形成和长大么?比如说手,手不能控制大脑的形成,腿不能控制脚的形成。腰不能控制肩膀的形成。但是大脑却可以控制其他一切器官。那么在娘胎里,大脑是怀孕一周后开始发育的。那么在怀孕一周之内,这个人的形状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什么呢?这时候是形成人基本的外形。这个基本的外形并非是大脑控制的,而是由遗传物质按照遗传物质的信息去形成的。这个信息驻藏在精子和卵子细胞里,由它们去形成一个生命的形状。所以一个人形,是精子和卵子两个细胞的结合体,这个微小的东西,逐渐变大形成的。在这个逐渐变大的过程中,需要吸收营养物质,最初由卵子提供营养物质。等到变得更大了,那么微小的卵子的营养物质就不够了,需要母亲的身体提供营养物质。那么在这个婴儿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最初的微小的精子和卵子的控制力也就不够了,需要大脑接替它们,去控制人体的形成和成长。因为大脑是和人体一起逐渐成长和变大的。但是若是全部的控制工作全部交给大脑,大脑需要充沛的营养物质和足够大、足够多的神经细胞去做这么繁琐的工作,显然,考虑到这一点,觉得这样做对营养的需求太多,大脑也需要长得很大才行,并且人体有很多是并行的程序,比如一边说话一边思考,一边吃饭一边走路,若是多程序一起进行,大脑可能会运行很慢,所以这样不划算。因此,在人体的形成过程中,会给予除了大脑之外其它器官半自动的功能,比如说感官,并不是当大脑决定去感知后,感觉细胞才开启。感觉细胞拥有一定的自由性,可以半自动地开启。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大脑,人体的其它器官,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它们具有半自动的性质。比如耳朵,当我们倾听时,听到的声音立刻传给大脑,而并非是大脑要倾听了,耳朵才开始工作。——当然,这些是常识,但必须以这种笨拙的方式去重新认识这些常识,才更好的去理解人体的运作。但是在倾听这件事上,实际上是发生了三件事,首先,外部世界存在声音,其次,耳朵听到声音,再然后,大脑意识到耳朵这个半自动的器官,传递给大脑的神经信号。器官的机械性就在于,耳朵可以在接收到听到的声音时自动运作,它就负责这个的,这个过程是机械性地,然后耳朵把这件事传递给大脑,向大脑告知。大脑要处理来自于耳朵、眼睛、鼻子、内在等等各种信息,有时候它专注于读书,可能会忽略耳朵传递过来的信息,但是过了一会,可能会反应过来。所以大脑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因为接受到的信息也很多,所以对一些常规的信息,可能也会半自动地去处理——这就是潜意识。对于其他的一些信息,则需要这样一个处理的流程:首先,要先意识到,其次,对意识到的东西给予反馈,比如倾听到一声鸟叫,大脑意识到鸟叫,然后转过头寻找鸟叫的来源,这个转过头寻找,即是大脑指挥人体发出动作,给出这样一个反馈。
大脑在何种情况下,会去把一些信息归入潜意识去处理呢?——可能分为这么几种情况:
1.大脑对这一类信息还没有产生意识。比如弗洛伊德观察到,孩子在幼年期已经有了懵懂的性的觉察。但是小孩子肯定不知道这是啥啊,它还没有理解,他还不太明白,他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候的觉察,是无知的。但是人体已经产生了这一类的半自动的、机械性地运作,并且传递给大脑神经这样的信号,但是大脑还没有产生相关的"意识“,但是这一类的信号已经产生了,大脑要给予一个反馈,在还没有认知到之前,这个信号大概会被留存起来,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男女的分别,这种潜意识的信号从家庭、社会、日常交往中不断累积,最终到青春期,孩子们的头脑已经逐渐理解、明白了两性的知识,所以从潜意识到意识,有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的过程如何形成呢?
那就还要来说说认知。认知的形成是从直觉里直接得来的,比如听到的声音,对声音大脑本身就具有认知,大脑知道:”这是个声音“。这不需要漫长的学习的过程。这是清晰的直觉。感官所形成的,都是可以直接进入直觉的。包括声音、形状、颜色、大小,包括感觉,比如疼痛、快乐、辣、咸等等。
但是这里要区分一下:感官所形成的直觉,不等于一个人意识到的感官的感觉。比如疼痛,打在身体上的当时的疼痛是直觉到的,但是被打时的恐惧,则是来源于认知,比如小孩子被打后的恐惧,来自于一种本能的认识:我也许会死的。但是小孩子并不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所以这并不是他大脑意识到的认知,而是人体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的本能的一些东西,就是有一些本能的认知:人体知道自己是会死的,但是小孩子是不知道死是怎么回事的。他也还没有长大到理解死的概念。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的作用,情感可能是传递一些本能的认知的方式。比如恐惧,恐惧背后,是人体的对死亡的本能的认知,这种认知通过恐惧的情感传达出来。所以被打时的恐惧,既是直觉,但同时也是一种本能的认知。疼痛和恐惧之间的区别,在于疼痛打在身上,立刻就能感觉到,不需要过多的其他的成分的参与,可以说是器官,或者说大脑的反馈的,一种半机械化的反应。但是恐惧,它并不是发生在人体上,人的情感找不到一个具体的人体器官去承载,它是直接来源于大脑的反馈的。所以除了发生在人体器官上的,视觉、听觉、疼痛等等人直觉到的那些东西,其他都可能是来源于大脑的反馈。
快乐和疼痛不是一回事。人的身体器官并不能直觉到快乐。比如疼痛,掐胳膊一下,立刻就疼了。但是你如何让胳膊快乐呢?胳膊不会快乐。所以疼痛可以来自于直接的身体的直觉。但是快乐确是大脑的一种反馈。痛苦也不是人体器官的直觉。痛苦也是大脑的一种反馈。
可以说,情感并不是人体器官的直觉,情感都是大脑的一种反馈。
大脑的反馈可以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可以是半机械性地惯性的反应。可以是通过学习知识,认知后的有意识地反馈。也是可以是在处理复杂、多线路的人体信息过程中,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反馈方式。这种多种多样的反馈方式,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特性、人格、性格等等。
所以人体的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就是直觉和大脑的反馈两种。而直觉和大脑的反馈还可以发生相互作用,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直觉、大脑的反馈、直觉和大脑的反馈的相互作用三种表达方式。
人的一切行为、内在、思维模式都出自于这三种表达方式。复杂的行为、内在、思维模式,都可以通过这三条路径,去逐渐清晰认识到,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以前的有智慧的人的经验,去知晓如何去处理人的复杂的行为、内在、思维模式,用佛教的说法叫:“如何降伏其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