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量经济和内容的一点bb叨
信息传递的三大形式,文字,图像,声音,对应三种行为,阅读,看视频,听电台(或音乐)
前两年还在对碎片化阅读大谈特谈,如今讨论的风口已经变成了短视频,多年对碎片化阅读如何口诛笔伐,如今也不了了之,不如说公众的注意力已经从文字转向了视频。
短视频是趋势没错,同时伴随着它的也是对短视频的口诛笔伐,这不和对碎片化阅读的批判一模一样。
公众都喜欢短平快的东西,玩一局几个小时的桌游的变成硬核玩家,看一部三四个小时老电影的变成硬核影迷,读大部头书的变成硬核阅读者。我自己也无可避免的趋向短平快(虽然有时候在尽力纠正啦)
去看短视频的人不会因为这些就不看了,而不看短视频的人更不会去看。我觉得这种两级分化会越来越严重,也有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思想上的保守,或者某种“自视清高”,所以觉得未来趋势是两极分化的,但也许公众是会把两个融合在一起的也说不定。
虽然资本希望市场越大越好,比如抖音在搞内容,b站搞了个轻视频(短视频平台),搞流量的想去搞内容,搞内容的想要获得流量(哇,做生意好难啊),但也许消费者根本不买账(两极分化,互相抵触),但也有可能诶,就很好的融合了。
从情感上讲,我希望b站成功,从商业角度讲,我觉得抖音优势更大,先有流量再有内容。
今年上海堡垒事件,流量经济在电影领域,不能算失效,但算一种警告,警告它不能贪大贪多,不能妄想把市场无限扩大。那是不是这种事件也会发生在UGC领域?
上海堡垒死掉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他本身的问题,更因为中国的话语权一直都在“知识分子”手里,你懂的多跟你混。正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口诛笔伐,形成了某种氛围,某种“政治正确”,上海堡垒才爆死的啊,要不然光凭借鹿晗本身粉丝基数也不至于这么惨吧。
中国人的价值观一直都是知识分子比商人高级,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它不能再肆无忌惮,也得把自己包装成个“文化人”,才能推销自己,才能有收益。
那在用户自制视频这个领域里,会不会发生这种抵制流量的,大规模的,具有影响力的行为呢。我觉得现在是有对流量的抵制的,但都不成规模,大家都自说自话,一没有统一声讨的对象,二没有凝聚力,很多人面对流量就直接圈地自萌自闭了。目前看来很难实现,除非有一个什么事件,比如某位网红大言不惭说了什么出格的话,然后引起群嘲这种。
b站的老用户相对来说是更有话语权的一方,但在资本眼里,不是好韭菜。也有不少up提到,有mcn来找签合约,然后去某音做视频,不在b站搞,觉得b站转化率太低。
虽然资本总是逐利的,有些人也确实会选择那种搞两三年狂捞一笔的,然后再转投别的买卖的这种方式,但也有些人会选择做长线的经营,做口碑和品牌,从盈利的角度,肯定是快钱赚得快: 但从我自己,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我肯定希望企业都是良心的,做长线的。
想起来刚上大学时候,路旁边有个卖栗子的摊子,卖的巨贵(骗不知道行情的人),然后我问同学,说他卖这么贵,它是怎么做下去的。然后他说,因为不断的有人上当受骗的。这个世界如此真实啊。
我自己是希望b站能保有自己特性的同时获得流量或者说更好的商业化。我承认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现在一年到头也看不了几本书,天天就是看视频,也许当那些具有深度的视频再无一个平台可以施展自己的时候,我会回头去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