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启示录
查看话题 >我的5个“降级”体验:消费可以降级,但是生活不行
消费降级,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大部分我身边的朋友最大的生活开支都在住房和餐饮上,但在总开支不变的情况下,不少人愿意主动把这两项的开支降低,转移到为爱好或是精神娱乐买单。就拿我自己来说,生活在一线城市,每天的餐饮开支至少要50+,现在我更希望每天能够少支出10元,一个月下来就有300多,够看一场演出或是在网上买一两个课程。其实每个月的花销并没有变少,但因为支出的项目和比例改变了,体现在餐饮或是住房上的消费相比原来就降级了。
除此以外,降级还体现在降低品牌诉求或是减少数量上。有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从刚发工资到月末月初就有着明显的消费降级趋势。每到发工资那天,我们整个办公室都会忙着点喜茶和星巴克,最开始我还以为是公司加餐,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刚发了工资,但一接近月底,就改成了一点点、coco,典型的被迫式消费降级。这个过程听起来有些不情愿的被动,但还是有不少人主动在降低自己的消费需求,我就是其中之一。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也发现了几个挺实用,但又不影响生活品质的降级方法。
我是如何“降级”的?分享五个“降级”体验:
1、每天一杯星巴克的日子早就过去了,现在更喜欢自己做的咖啡。
自己做咖啡的经验挺久了,也慢慢懂得了更多咖啡的知识。我使用过半自动咖啡机、胶囊咖啡机,还有现在很流行的冲泡咖啡粉。比较起来,半自动咖啡机会更有仪式感,首先你需要自己磨咖啡粉,当然也可以买一个研磨机,如果喝奶咖,需要自己打奶泡,慢慢感觉到牛奶温度变化的过程是很幸福的。当然,“方便、快捷”是很好的,但有时候,试着慢一点,去感受、去体验会成为更宝贵的经历。
记得看过安藤忠雄的一本书,里面写到他在一处住宅里设计了一个没有遮蔽的露天走廊,屋主人很担忧问安腾:”万一下雨了怎么办呢?“安腾说,那么要麻烦您撑一下伞。“那如果冬天了,天气很冷怎么办呢?”屋主人继续问,“那么要麻烦您多穿一件衣服。”安腾仍然这么回答,因为如果把走廊变成了室内的,那么整个设计就失去的光彩。人人都在追求更方便,但如果我能住进安腾设计的那间屋子里,无论让我打多少次伞,或是无数次的穿脱外套,我都愿意。
2、还是不习惯电子书,但二手书已经摆上了我的书架。
Kindle买了,但很少用,主要还是看纸质书。但原来只愿意买新书,但每到搬家就会很想抽自己,干嘛要弄这么多书运费都够买好多本了。后来狠下了心,把80%以上的藏书都二手转卖了,刚开始很犹豫,每本书都摸了又摸,实在是舍不得,但后来发现这种纠结是可以克服的,而且会觉得很轻松。到后来也开始购买二手书,实际我的阅读质量和心情并不会因此打折扣。
现在我形成了很好的循环,购买二手书,看完后再转卖掉。截止目前,我已经转卖过接近300本书了,比起拥有某样东西,我更想拥有某种经历或是体验。以后,我也很愿意尝试阅读电子书,如果时间空闲些,就近办一张图书馆借阅卡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消费可以降级,但知识不会。
3、打车有时不一定比地铁或是骑行方便。
这也是我个人近年来最大的改变之一了。打车也属于拿铁因子,每次小几十块钱,可能没觉得有多大的花销,但日积月累后金额却非常惊人。我有一位朋友,月薪3万+,但就是存不下钱来。有次闲聊,谈起他的日常开销,才知道都是拿铁因子惹的祸。每天上下班都是打车,因为他觉得一天已经这么辛苦了,不想再去挤地铁,每天一包烟,因为工作压力大,全靠抽烟提神,再加上两餐外卖,全天的固定开支至少300元,一个月就差不多10000元,同时还有房租房贷孝敬长辈社交应酬,想存下钱来真是有点困难。
可能大家不会这么极端,但总是难免有一些类似的拿铁因子,如果不格外克制就很容易让金钱白白溜走。我平时通勤主要是骑行,但有时候出差要从高铁站出发,我家地铁过去非常不方便,不仅要换线,而且从家到地铁站还需要步行接近20分钟,后来我每次都先骑车到最近一站直达高铁的地铁站,差不多15分钟的骑行时间,再坐地铁,就完美解决了问题。
4、品牌或广告不能代替你自己的喜好,或是替你做出购买决定。
我长期从事品牌相关的工作,在这个工作里最常要面对的工作之一就是如何提升品牌溢价,说白了就是通过营销手段、品牌本身的知名度或是其他方式,提高产品的利润。记得曾经做过一个连锁快餐的项目,经过一轮品牌定位、产品线规划之后,在基本不增加产品成本的情况下,把客单价提升了50%以上。为什么这么做能够成功呢?和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有很大的关联,很多情况下我们购买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而是整个品牌的价值。能够理智消费的前提,就是你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品牌因素对你的干扰,真正去想我到底需不需要这件物品。从实用功能的角度看,比起奢侈品包包,一个款式简单、大方的帆布袋也毫不逊色,化妆品是不是大牌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合自己。
5、如果不能降低单价,降低数量也是好的。
服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品类,比起拥有10件款式不同材质各异的衣服,我更想拥有一件自己喜欢的、品质更好的,这和价格没有必然的关联。举一个我自己的体验,原来我很喜欢买各式各样的T-shirt,但实际最常穿的还是基本款,后来买了无印良品的,一件29元,舒适、百搭,而且质量很好,穿了很多次都没有变形,两年内都不需要替换。我希望衣橱里更多类似的服饰,又省钱,又省事儿。后来也有无数次很想买某款包包,但最终都逼着自己打消了念头,因为我已经有3个包了,这个数量很合适,完全能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要。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个严格的消费计划,或是尝试半年不买衣服,你很快就会发现少拥有某件物品,不会真的损失什么。
写在最后:为什么我们愿意主动“消费降级”?
仔细看看自己的生活开支,除了房租,差不多都能控制在2000元以内,但今年的9月就要破例了,因为这个月我要带家人去旅游。计划了好久,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的花钱了。我希望的家庭度假,是不需要优先考虑价格的,我不愿意一家人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转机上,或是为了省钱选一间性价比更高的酒店,我希望的是在能力范围内给家人创造更美好的旅行体验。如果可以的话,每年一次的家庭度假将会成为我努力工作、努力“降级”的全部动力。
其实我们努力的消费降级,就是为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能消费升级,或是10年以后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不是吗?那么就努力坚持下去吧,为了早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为了你和你的梦想。
喜欢极简的你还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