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娜卡列尼娜
晚上21点29分。
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
主要看故事情节。
很多不重要的,自己认为不重要的就略过了,拉过去了。
看完了。
现代出版社,草婴翻译,安娜卡列尼娜,上下两册,八部。
开篇,就是那句经典台词“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嗯,俺认为,这本来是一个俗气的出轨的故事,被牛叉的列夫托尔斯泰写得荡气回肠,余音绕梁,流传千古,流传千古夸张了些,两百年是有了。
这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爱情故事,童话故事都说,最终王子和公主幸福得生活在了一起,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考虑现实,世俗的现实,可能是不幸福的,哪怕爱情很伟大。真实生活很琐碎,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容易。
又想起纳兰容若的那首经典的,著名的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小说开始,就是安娜的哥哥,奥勃朗斯基出轨了,自家的家庭教师,被他老婆陶丽发现了,闹得鸡飞狗跳。安娜来救活,规劝嫂子,好了。
奥勃朗斯基去火车站接妹妹,伏伦斯基去接他妈,碰在一起了,伏伦斯基去他妈和安娜在火车上聊了很久,印象很好。(嗯,这和后来她认为是安娜害了她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在火车轨道上被轧死了,伏伦斯基慷慨解囊。这也是预兆,小说尾声或者高潮部分,也是安娜卧轨自杀,前后呼应。
他们初识的时候,安娜多有活力,妩媚,生气勃勃。
却怎知,相爱相杀,最终造成悲剧。
安娜已婚,有一个儿子,虽然丈夫卡列宁是一个没啥意思的官僚,按书里的描述,比她大很多,扼杀了她的生气。
其实通篇来看,他并无太大过错,出轨的不是他,他是受害者。从他的人生经历看,他是一个悲剧,追求仕途,晋升,有啥错呢,不就是普通人,大多数的追求么,正常人。父母双亡吧,应该是,叔父养大,学霸,懂得把握机会,步步高升,经人介绍,娶了安娜,比她大很多。
从政的人比较单调,无生气,职业安排,正常。
最终不愿意离婚,也是被那个爱他的伯爵夫人蛊惑的,如果是他自己,估计已经同意了,就不会有悲剧了?
列文,吉娣这条线,比较简单,列文太多哲学化的感悟,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个人觉着比较无聊,纯粹是没事儿吃饱了撑的,都是高级追求。地主,贵族,无衣食之忧,才会成天琢磨这些人生的问题,人生层次不一样,嗯,自己还没到。
吉娣,女孩子,待嫁之身,少女,那种心情,描写得很到位,感情的波折。
物质很重要,安娜无法离开,感觉很卑微,无处可去,就是经济不独立。现代社会可不这样了,独立女性都牛的很,说走就走,说散伙就散伙。
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爱情故事,数千年都是如此,刚开始都很热烈,到后面如果不能转化为亲情,不能互相信任,那就陷入互相猜忌,折磨,互相伤害的泥潭,最终出不来,那就成了毁灭的悲剧了。
男人,还是事业为重,爱情是很重要,但不可能一直都抱着吧,毕竟不能当饭吃,得吃饭啊,不说事业了,至少得有基本的物质生活的保证,不然,柴米油盐酱醋茶,时时刻刻分分钟钟都要钱,有情饮水饱,可不容易,世间又有几人可以做到?
爱情,从生物学上讲,是内分泌,激素,刺激,热烈的激情燃烧,但不可能一直燃烧啊,那不得烧坏了。
最终转化为亲情,静水流深。
婚姻更多的是责任,体谅,再恩爱,一生中,都有一千次想掐死对方。
本山大叔的小品说的好,凑合着过呗,还能离咋地,嗯,大多数时候是这样,没事儿别瞎折腾,除非确实无法忍受。我认为的标准是,至少两个人过,比一个人更好,那就值得坚持,如若不然,那当然就没有继续的必要了。
时间长了,就是伴儿了。少年夫妻老来伴,就是这样。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休得共枕眠,不容易。更多的要互相累积善意,多念对方的好,肢体语言,拥抱,温暖。
仪式感。女性,总是感性,需要哄,也可以说是忽悠。
理解。
本人也只是探讨,自我感悟,不敢立FLAG,怎么怎么样,兴许指不定啥时候就打脸了。
日子得过,有了小朋友,确实得顾着宝宝。说难听的,反正你自己选的,就是一坨屎,那你也得吃了,怪不了谁,怨不了谁。但也正是如此,还是要尽量把日子过好了,别让人笑话。夫妻,其实是一生中最亲密的人。父母当然亲,但实际随着长大,是离父母越来越远,读书,求学,工作......到自己结婚,为人父,为人母。养儿方知父母恩。自己的子女也是重复这个过程......
仅以此文感恩我的LP,虽然一天到晚屁事儿多,烦,但,她确实也很辛苦。
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