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来源
轩轩是我的大儿子,今年十岁,懂事孝顺,尤其疼爱弟弟七七,七七现在是四个月的小婴儿,他经常把弟弟捧在手心里跟弟弟说,七七是哥哥在这个世界上最喜欢的人。

今年的八月十五,外面的小雨一直不停的下,我们家也没有户外活动,于是哥哥下午就把他的一把枪的所有零件全部拆开,摆放整齐,要准备录制一场拼装冲锋枪的视频。

下午家里静悄悄的,爸爸带着七七正在睡午觉,我听见七七的哭声,为了不影响爸爸睡觉,我把七七带到了哥哥的房间。等到七七安静下来继续睡觉,我开始为哥哥拍摄这段他准备已久的小视频,结果组装到三分之二的时候,七七哭了,我就停止了拍摄,去哄七七,哥哥一看我是按的停止键,气的大哭,前一秒的认真兴奋突然转成了暴风雨,大眼泪珠子顺着脸颊留了下来,我也不清楚这不是暂停而是直接停止了,这说明这段视频不完整了。 这时哥哥的抱怨模式开启了,他的情绪像浇了油的信子遇到了火苗,瞬间被点燃,哥哥气的把枪摔在床上,把螺丝又一颗一颗的拧下来,要求重拍。他说到,“妈妈,七七平时是可爱,但是他烦人的时候太烦人了,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哭呢,他就不能等到我拍完视频再哭吗?”我听到孩子的抱怨,我体会到他真的很想完成他的作品,我也把我对他的这种感受及时的反馈给他,“很抱歉,儿子,我感受到你真的很生气,很伤心,那么认真拍的,结果功亏一篑了!”这时他的气势还是很盛的,还在情绪的顶端。这时我又问他:“你觉得这是谁的错呢?”他马上大声的说:“当然是你和七七的错!”我又问他:“可是七七什么都不知道呀,他不知道哥哥在拍摄视频,他只是在表达他的感受而已,他可能是做梦了,也可能是想要有人关注他了。对于妈妈的问题,我向你道歉,当我听到七七的哭声,我就想赶紧给他抱起来,不要把爸爸吵醒了,这是我当时的感受,我没有意识到视频会就此终止了,这是我的错误,很抱歉,我向你道歉。” 哥哥这时已经不像刚才那么生气了,他的情绪开始有些缓和了。他让我把七七送给爸爸,我就带着七七去找爸爸,可是爸爸依然在睡觉,根本没有听到我们这发生的一切。我又抱着七七回来了,他又崩溃了,哥哥觉得七七在怎么能录好视频呢!他建议让我把七七送到我的房间,然后把门关上,这样就算他哭,也不会影响到别人了。我没有指责他,你怎么能这么对你弟弟之类的话,我问他“如果当轩轩哭了,难过的时候,妈妈把你扔到一个单独的房间,没有人陪你,你会是什么感受呢?”他说:“我会感觉很孤独,很伤心,很难过。”我又问他:“那你觉得我们这样把七七送到那样的一个房间,他会有什么感受呢?”轩轩说:“也会很孤独,而且会很害怕。”我再次询问:“那你还要把他送到我的房间吗?”他说:“不要了妈妈,这样七七会很害怕的,就把他放在床上吧!”然后轩轩开始对七七施着魔咒,“七七睡觉吧,不要醒来哦”! 就这样,我们继续开始录制视频,很成功,这回我也很细心,当他想要暂停的时候,我都是很仔细的按暂停键,生怕自己弄错,我的认真也感染到轩轩,他看到我把他的事情看的如此重要,他特别开心,也特别的认真。 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学》里提到:决定我们行为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这揭示了我们情绪的来源,事实的本身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在这个时间段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已,而是我们的想法赋予了这个事件好与坏、对与错。 我跟儿子最后总结到,在整个事件中,没有谁的对与错,七七没有错,妈妈也不是故意去捣乱,不给你好好拍摄的,只是在这个当下,所有的因缘聚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而这件事对你的拼装游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你的看法导致了你情绪的起伏。当我们把事情都捋顺清楚,儿子明白了情绪是这样来的。如果我们转换思维,有了之前的经验,最后拍摄的视频效果比之前第一次拍摄的要好很多。他对此也认可,最后很开心的结束了我们下午的活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当我给对方发了一条信息,对方没有及时回复,在这过程中,我有很多的猜测,是不是她对我有什么想法呢等等,可是等对方回复过来,先说到很抱歉,这两天太忙,没有及时关注手机,一下子我们心头的阴霾就消散了,这都是我们的想法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用这个来调节自己了。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那为什么不让自己过的更开心、更积极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