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观后感
花了大半年,中间也是断断续续,终于拜看完了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讲授的公开课《中国文学史》,真的被欧老师的才气和魅力折服,不管是张口就来的名诗名句以及引述理论时的旁征博引,还是看待历史以及当代问题的包容态度,不愧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之前看过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讲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部分)》,也是给人一种这才是大学课堂的感觉,听这些老师讲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课就该这么教啊,听课的过程真的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再想想自己曾经的大学课堂,可能我本科和研究生的课都白上了吧。唯一有印象的也是本科在图书馆报告厅听一位师范大学的女教授讲述老舍的文学作品,也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跟自己之前课堂里老师讲课完全不是一个层次,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一直想去师范学校听课的原因,虽然后面也去了,但可能给本科生上课的老师还没达到教授级别的水平,讲课的水平的确有限。幸运的是网上有一些名校的公开课,虽然也是鱼龙混杂,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是能找到一些名师的讲课视频,也算是弥补了自己没能去了名校的遗憾。 到现在听完欧老师的课,能记在心里的也不过是十分之一不到,什么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大家虽也能说出一二,对整体的中国文学史起源以及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这些对一个理工科的笨学生来说也是知足了。 简单的记录下我听到的一些观点,值得推荐的实在太多了,其实之前日记也有记录过,如果时间充足真想再看第二遍。欧老师一直都在批评五四以来的文学史观,称其对文学的研究不过是一家之谈,且提出这个理论的文学批评家由于所处民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在做文学研究时大多加以偏见。从提出这一理论到今天,文学研究也已走过百年历史,然而当下主流的文学批评依然基于这一原则,对文学的研究早已画地自牢。典型的就是从高中就一直传授给我们的将文学史观划分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简单的划分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当下人一种高傲自大的表现。虽然对文学批评知之甚少,但自己曾经也作为一名研究员(虽然不算是合格),深知对某一理论的研究绝不是只有一种角度,更何况是对文学历史的研究,古人尚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文史的研究当抱以开放的视角,且应尽量避免用当下价值观去简单的评判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