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国初印象| 日本人的礼仪和秩序
当在没有恰当引介的情况下遇到陌生人时,人们很容易遇到一堵由礼貌外表包裹起来的冷淡的高墙。对方倒未必是怀有敌意,但他虽然彬彬有礼,却通过其含蓄,冷淡,和含糊的行为,显示出对与陌生人接触倍加小心。
——《日本新中产阶级》
尽管这些年尽管身处日本文化的浸淫之中,身边也不乏三番五次到日本旅游的朋友,甚至也曾信誓旦旦地对自己宣称要读完《菊与刀》和《日本新中产阶级》两本书开启这趟京都之旅,但我随(lan)心(duo)的天性还是让我大脑空空地骤降大阪机场了。
第二天在从酒店所在的四条河原町步行穿过鸭川,走向景点密集的清水寺附近。一路上发现的第一个令人惊奇的点,是他们的园林设计得真精致,维护得真好啊!不管是路过的小民宿的门前敞开的空地,还是从门外瞟见的别人院内的景致,还是走在路上抬头看到的高耸的松树——特别是后者,竟然被修剪得如此整齐以至于全部向上发展,没有一根枝头四仰八叉地伸出墙外。


跟着朋友打卡了京都的arabica后,我们人手一杯咖啡闲庭信步在法观寺脚下的上田町。小雨越下越大,我们再也不能置之不理,只好匆忙踏进街边一间小药店买伞。
没想到三人刚刚进去,守店的中年阿姨就用不算蹩脚的英文跟我们说,“No drinks in the store.” 我们三人一脸尴尬,其中一个女生赶紧让我们把快喝完的杯子递给她,想站在店门外等我们。然而两手也捧不下三个杯子,晃晃悠悠,十分危险。店主阿姨看出了我们的窘境,只好下令特赦我们:“it's okay, it's okay.”
随后我去付钱时,阿姨笑着用随和的语气对我说,“drinks in the store are bad manners in Japan. not in China, but bad manners in Japan.” “Oh I see.” 我若有所思地走出门后转述给了同事听。没想到她们一副受了歧视和伤害的态度,我倒觉得人家只是告知我们一个事实而已啊,没什么大不了的。
从这之后,我才慢慢发现原来日本人从来不在街上吃东西的。在中国那种人手一杯奶茶边走边喝的状况根本看不到。即便是在锦市场这样的小吃一条街,人们也会自觉排成一列买东西,买到吃的后会站在店内的空隙处吃完再走,店家也会提供免费的茶水。这直接导致了我第三天早上在便利店买了个三明治然后在街上吃食时(店里没桌椅我又赶时间),左顾右盼偷偷摸摸,有一种生怕被别人发现自己的粗俗举动的感觉,最后不得不站在街角墙边赶紧吃完再走。这足以见得环境的力量多么强大,即便我这样没脸没皮的人,也被立即改造了。


这也恰到好处地解释了我之前的两个疑问:1,中国的711和全家便利店的店内为什么会想到设置桌椅?(因为在它们的老家日本,人们不能在街上吃,当然只能就地坐着吃完呀);2,日本的街道上为什么没有垃圾桶?(因为不边走边吃东西的话确实根本不可能制造垃圾啊!)。
然后立刻觉得,这真是天才之举啊!不仅避免了在街上吃东西的不雅观和食物的味道给他人带来的困扰,还十分有效地减少了垃圾,节省了垃圾桶和环卫工。即便是像先斗町这样的“宵夜一条街”,也丝毫不会有肉眼可见的食物垃圾,更不会有难闻的潲水气味。


之后又有一天去京都站转公交车回酒店,排队时突然发现地上竟然有彩色油漆明确画出的S形线条,所以人们自动跟着这个线条排队,不用担心队伍凌乱。然后联想到不管是鸭川上停放自行车的装置旁的告示牌,还是公交车上的电视屏幕,都有清楚的指示教会大家如何使用这些设施。这样的社会文化也自然容易培养出遵守秩序按规则做事的市民。



公交车的司机会在每一个乘客刷卡下车时说“谢谢”;酒店和商店的服务人员永远笑容满面声音温柔;街上从来没有人高声喧哗,大家说话的声音都在30分贝以内。这些都是很棒的体验,但我会因此认为日本是一个高素质高文明的礼仪之邦吗?那倒未必。
文明有两种体现:外在的体现是受过高等教育,交谈起来口吐莲花,举手投足十分文雅;内在的体现是善良和同理心,不欺凌弱小,不把自身利益建立在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上。
礼貌本身更多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为人处事的人格面具。法律和制度可以轻易地约束人在一定规则内行事,但却不能教化人的本性。所以,人们仍然会作恶,只不过带着友善的面具。
我会想到这个,是因为影视剧里日本人会用请求的语气行无耻之事。比如:“从现在开始请大家做我的人质吧!” ,“请你把你的房屋给我使用吧!”“请你给我口一下吧”(微笑脸), 然而听话者并没有拒绝的权利,如若抵抗,等待他们的便是毒打或者灭口。而如果被迫同意,施暴者多半还会再彬彬有礼地半鞠躬说一句“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令人感到十分讽刺。
当然,不管做不做得到内心的善,外在的礼仪和秩序还是十分值得推崇的。回国在机场值机时,遇到A插队B然后引起口角喧哗,又或者地铁门打开时大家一拥而上的场景,在日本实在是难以得见。这样的秩序感,或许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性,却也避免了许多矛盾摩擦,让人身心更舒畅。
© 本文版权归 Veronica Mar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