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如何才能答出彩?

这周给大家梳理的是传播学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沉默的螺旋。首先要强调的就是书上出现的相关理论一定要掌握清楚,但是只写书上的内容,没有结合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只能拿到一个平均的分数。那么这个栏目主要是帮助大家拓展传播学书上重点的理论与知识,让大家的答案能够在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
这个栏目还没有想好名字orz,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给栏目起名呦!
提出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2年在东京举办的世界心理学大会提出。诺依曼认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下,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强势观点大声疾呼弱势观点保持沉默这样的现象不断自我循环,一方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可能吞下自己的观点,保持沉默,从而进入螺旋循环一优势意见占明显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意见从公共图景中完全消失,并且缄口不言,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沉默的螺旋的过程”。
“沉默的螺旋”理论暗含以下四个假设:1、社会向有偏差的个体施加被孤立的威胁;2、个体能不断感受到被孤立的恐惧(准统计官能);3、出于对被孤立的恐惧,个体不断努力估计意见气候;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网络空间“沉默的螺旋”适用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大众传播的高压舆论环境对现实社会中个人言行的重要影响。在网络空间的虚拟环境中,这种机制是否同样也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空间是否仍然适用?谢新洲教授以北京四所高校的千名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从社会孤立的动机在网上是否仍然存在、网上表达是否属于公开表达、网络群体是否会对个人意见造成压力等方面对网络空间的言论表达和从众现象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指出“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的压力方式有所变化,强度有所减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刘海龙也对孤立恐惧动机和公开表达等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进行实验,发现“‘沉默的螺旋’心理机制依然存在”。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的一名产妇在做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因羊水栓塞大出血死亡。随后,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纷纷以“产妇裸体”、“满口鲜血”和“医护人员冷漠、跑路”等极具煽情性的新闻标题来报道此事件,使其迅速占据各大媒体头条,引发一场全国性舆论风暴。大多数受众在不明事件真相情况下欣然接受媒体观点,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迅速传播该事件,并将矛头一致指向医院及医护人员,激发医患矛盾。9月11日,经医学领域专家鉴定,该产妇是由于肺羊水栓塞而引发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该事件不构成医疗事故。由此可见,尽管网络空间具有公开表达和多元化的特点,但在强大的舆论重压面前,受众的孤立恐惧机制依然存在,“沉默的螺旋”依然“旋转”。
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
2014年8月26日,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上一篇题为《社交媒体新闻遭遇“沉默的螺旋”》的文章指出:“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有悖初衷,不仅没能增强美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反而在受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方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研究员杰西·霍尔科姆在《我的“脸书”中的弗格森在哪?》中称,“社交媒体中狂热用户表达观点时会受到复杂的社交媒体设计平台抑制或影响。”对于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用户会以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交际圈”为参照“装饰”自己的观点,绝不可能无所顾忌地肆意表达观点。之前很多人认为,社交媒体的公开性、匿名性、包容性为大众创设了一个多元而平等的话语空间,并且社交媒体连接着各类人群,会成为一些“微弱声音”的扩音器,因而社交媒体语境下可能不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然而,事实与预想完全相反,社交媒体朋友圈的人际关系网络往往会遏制个人表达真实观点。“沉默的螺旋”非但没有被减弱,甚至还得到了强化。
虽然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受众心理状态会更接近“本我”,以一种“无所谓”的心理替代传统社会环境中的恐惧心理,但社交媒体中占多数的仍是自己的同事家人好友。尽管朋友圈以网络为表现形式,其实质还是真实的熟人交际圈,用户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在社交媒体上,虽然用户真实姓名不可知,但是如果用户大胆说出与“公共意见”相左的“个人意见”时,万能的网友会通过“人肉搜索”、微博评论区评论谩骂加转发等形式让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无处藏匿并且饱受欺辱。意见领袖的发言、舆论热点、议程设置等等,形成了意见气候。受众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通过热点话题、谈话氛围感知到了意见气候。意见气候进一步发展为公共意见,公共意见不断深化最终形成舆论。在舆论的无形压力下,如果普通用户发觉自己的观点意见与大多数人意见一致时,更倾向于大胆表达。相反,如果用户察觉到自己的观点意见与大多数人相左,居于劣势地位,他们往往会因为担心打破朋友圈的朋友关系而保持沉默或者不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还会向大多数人的观点妥协。
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原因
用户自我保护意识强烈
美国罗格斯大学基斯·汉普顿认为“社交媒体的人际关系仍遵循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规律。‘沉默的螺旋’引起的后果之一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在社交关系的压力下会对‘异见’表现出一定的噤声行为。”诺依曼也指出:“即便人们清楚看到某件事是错误的,但倘若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会导致自己陷入孤立的话,那么他们就会选择沉默;相反,所谓的舆论——那些公众可以公然表达并且不会使自己陷入孤立局面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就成为代表好品位和正确道德观的普遍性共识。”无论时代和地域如何变化,公众意见都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舆论面前,当个人观点与舆论相左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不发声,或者迫于被孤立的压力违心支持公共意见,鲜有人站出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的事件引起舆论热议,随后“药家鑫不死不足以平民愤”的话题迅速占领微博头条,不同观点几乎丧失立足之地。一旦有人发表“同情药家鑫”或“药家鑫罪不至死”等言论,立即遭到网友“鞭挞”:“敢情死的不是你家人”、“你是5毛。”还将他们称之为让人鄙夷的“药党”,甚至扬言要对网友进行“人肉搜索”。因此,同情药家鑫的网友也因为势单力薄,承受舆论压力太大,“无力应战”,最终只得“落荒而逃”。
一方面,在社交媒体语境下,用户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他们害怕受到“群体压力”的威胁,宁愿保持沉默或“随波逐流”,也不愿表达自己与舆论相左的观点。舆论势力太过强大,用户如果贸然站出来发声,很有可能被其他网友口诛笔伐,甚至可能被“人肉搜索”。另一方面,网络实名制、网络谣言管理办法等让用户在网络上不再能够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所以,用户大多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不说本就无所谓,没事干嘛自找麻烦”的心理混迹于社交媒体,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他们乐于选择缄默不言。
意见表达受朋友圈限制
社交媒体虽是线上虚拟的人际社区,但同样遵循着线下真实的人际关系规律。因此,社交媒体用户的意见表达并不是无所顾忌。在微博上,你转发或评论的内容都代表着你的观点立场;微信朋友圈里,你随手的点赞代表着你的价值取向。
朋友圈中的“朋友”有同学、好友、领导、同事、客户等,人际关系远比想象中复杂。线上人际社区氛围虽然比线下轻松,但并不代表着可以“恣意妄为”,还是要“三思而后行”。因此,朋友圈看似轻松随意的相处模式实则限制了用户个人真实意见的表达。用户在朋友圈中的言行代表着其形象品质,为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与朋友圈中好友“和谐相处”,很多用户往往会选择“随大流”,紧跟大众舆论的步伐,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的“保护伞”。
内容琐碎用户无话可说
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伊内普·图菲克希教授在研究脸书时发现,脸书对热点新闻的评论具有一定“延迟反应”和“脱节现象”。因为社交媒体网站对话题内容进行了“过滤”,而这种过滤不是基于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的报道,而是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朋友圈。也就是说,“跟随者”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交媒体对“重大新闻”的挑选与呈现。因而有很多社交网站并未像传统媒体网站那样尽可能呈现重大、热点论题。这也验证了霍尔科姆的观点:“社交媒体网站没有被催泪瓦斯、示威人群和逮捕现场的画面所占据;反而因为用户热衷追随参加挑战赛的明星和名人们的脸书或推特,全是对‘冰桶挑战赛’的‘过度热情’。”社交媒体上所谓的头条话题表面上高举着“言论自由,各抒己见”大旗,实则大多是媒体或营销团队议程设置的结果,本身带有鲜明的观点立场,受众只需“手动点赞”,表示赞同即可,无需多言其他。这种情况下,受众自然无话可说,只能“随声附和”。
辩证看待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本身就有很大争议,而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的表现又更为复杂。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参差不齐、真假难辨,甚至有许多极端偏激的言论等;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用户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传播者的交互性,使网络信息可信度大大降低。社交媒体用户意见表达呈现两极化,即喜欢对外发表个人意见的人会在各网站、论坛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些不喜欢“讲话”的人基本上是保持沉默状态。一部分人对网络信息持“无所谓”态度,丝毫不关注,不予理睬;另一部分人迅速占据话语权,不断发表并传播自己的观点与意见。网络中“人人都有麦克风”可以畅所欲言的假象掩盖了一方的“沉默”,另一方声音则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直至完全吞没其他与之观点相左的意见,形成了“沉默的螺旋”效应。
在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泛,新闻事件报道频率高、强度大,受众对事件关注度高、讨论多。社交媒体对新闻热点的影响力也更大。加上热点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评判它是好是坏,而应辩证看待这一现象,既要看到“沉默的螺旋”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不可忽略其弊端。
“沉默的螺旋”会使社会公众忽略对自身言行的“自我审查”和对舆论正确与否的深刻反思。面对舆论强压,公众往往会“唯舆论马首是瞻”,对舆论“听之任之”,不敢与舆论“争长短,论高下”,更不会理智地判断舆论是否正确。在社交媒体中,如果只存在一种声音、一个立场,受众只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长此以往,用户就会陷入“死胡同”,失去基本的独立判断能力。实际上,不同观点的相互交流与碰撞有助于人们去粗取精,获得更加明确、全面而深刻的看法。
“沉默的螺旋”也有一定优势。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拥有大量粉丝,他们往往能在话题形成、舆论走向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然而,这些意见领袖只有很少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大部分都是凭借其犀利言辞或独特个性来“圈粉”走红网络,也就是说他们观点正确与否是有待考证的。这种情形下,当大多数人在社交媒体上肆意发表观点讨论舆论走向与公共意见时,作为沉默的少数更应“讷言敏行”,分清孰是孰非,避免出现鲁莽和带有攻击性的言论。
因此,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社交媒体中,我们应该结合事件当时的具体背景与舆论走向作理智分析判断,正确看待“沉默的螺旋”现象。切忌“意气用事,以情为先”,既不能借舆论造势,抒发自己的愤懑情绪;也不能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盲目追随舆论的“步伐”。
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