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生命智慧
歌德的生命智慧
老杨同志说“艺术家从来都是一个调调,不是疯了,就是邪了,总是稀奇古怪”,他说这话的时候,背后折射出的是像我们这些庸常又无为的现代人内心深处对毫无跌宕生活的侥幸,或者还有一丝对社会程式适应的欣慰。但这句话也在另一个层面捕捉了艺术家的某个侧面,比如说席勒、拜伦、卡夫卡、海明威、菲斯杰拉德等等,来一打西方小说家,人生简直是千疮百孔,没一个是中国意义上的“健康”人生。某种程度上西方哲学本质上的审视自身及追问灵魂,一不小心将人推向了极端。好的艺术需要张力,它不是蜻蜓略过水面,而是旷野的呐喊,是艺术家焦灼、不安、愤怒掺杂其中难以名状的创造,所以无论是艺术家创造艺术还是艺术造就艺术家,那些卓越审美层面的吉光片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毁灭后的再造。

昨天谈到歌德褪去狂飙突进时代的激进主义,渐成一代文豪,比起许多文学家,歌德入世很深,他既有驾驭复杂现实的能力,也有创造独特文学世界的激情,不知二者在他体内如何协调,但是他确实做到前辈后辈都无法比肩的高度。因此,后世也有许多评论家奚落歌德只不过是骨子里法兰克福市的小市民,这句话隐约的表示歌德也许并没有他文学世界里表现的那么高贵典雅,也许诗人本质上就是一个向鄙俗妥协的庸人……(当然,这些人肯定也半夜掩上书哀叹自己的才华连歌德的十分之一也不及)
但是,时代的浪潮翻过了许多高山,又落入了同样参差的涧溪,歌德的生命智慧却慢慢显现。
在后世读者眼中,歌德简直不要太顺遂,出身贵族、少年成名,有皇帝的赏识,还遇到了席勒这位挚友,赚得身前身后名,就连当时的法国土皇帝拿破仑都拜倒在歌德的高筒靴下,连称歌德是一个真正的人。但歌德一生对文学事业所做的努力却鲜有人知,读读他写得那些感情饱满、才气一泻千里的诗
一切峰顶上
一片宁静
一切树梢
感不到
一丝微风
林群鸟群已沉默
稍等,顷刻
你也将安静
——浪游者的夜歌
创作需要及其安静的状态,尤其是诗歌创作,越是暗夜越能调动感官与内心的澎湃,达到审美经验的至高境界,而白日甚嚣尘上与碎屑的政务,会使诗人感受世界的触觉钝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不相协调。但是歌德却将二者很好的融合,他曾在魏玛公国出任枢秘顾问(虽然是芝麻大的小国,但也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不是),而且这个岗位他出任了几十年,除了37岁短暂的出逃,几十年间他撰写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浮士德》以及无数爱情诗,当然,他在白天还为公国草拟了许多法条、律令。他白天操劳政务,夜晚创作爱情诗,理性与感性冰火两重天每天在他的脑中上演,可以说是左手写国策、右手画世界。所以连歌德自己都说:“人们通常把我看成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途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75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的舒服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很清楚的说明。”
歌德为什么不放弃一方而成就另一方,我想答案就在他的那本《爱克曼谈话录》中,在这本书里他开宗明义的指出:
“要是他只能表达他自己的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旦能掌握住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就是一个诗人了。此后他就有写不尽的材料,而且能写出经常是新鲜的东西。至于主观诗人,却很快就把他的内心生活的那一点材料用完,而且终于陷入习套作风了。”
这段话其实在说明一点,歌德认为能将心中情感外化为诗的人算不得什么诗人,而要真正成为诗人,需要“把握世界”,那就是说,要了解时代、身处时代洪流中,通过观察摹写时代精神,用诗化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那么到此为止,他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诗人。

在他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得到,作为枢秘顾问的歌德总是带有一种自觉意识,努力把握时代精神,甚至是比其他人更清醒的看到时代的发展趋势,用于指引他自己在政治上、文学上的各种实践。而作为诗人,这又注定会与他所在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正如曼德尔施坦姆所言:诗人是身处时代之外,用自己的鲜血焊接时代心与骨断裂的人,他们最先听到时代断裂的声音,却又与时代格格不入,他们不属于任何时代,却又是自己时代的代言)。诗人注定是矛盾的集合体,就像是恩格斯评价歌德那般:“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儿子、可敬的魏玛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却是可怜的。”
歌德与其他诗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作为诗人他独自面对世界的那份勇气,相比那些脆弱的诗人无法接受一个祛魅的世界,歌德早早身处光怪陆离之相,但是他在真实的世界面前并没有束手无措,并用爱吟诵它。1786年9月3日的凌晨三时,37岁的歌德独自一人逃往意大利。1786年11月4日,歌德在罗马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将变成一个新人回来。”在意大利的时光,他完成了《浮士德》中最伟大的部分。意大利拯救了歌德,在古典美的酒杯中,歌德最终将年轻时的天真与感伤一扫而光,带之而来的是崭新的生命智慧,正如他自己所言:“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这句才不是网络语,这句真是我德所言)
当代著名学者萨弗兰斯基认为歌德“不仅以其著作,而且也以其生命而令人振奋。他不仅是个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个生命的大师。两者合一,让他对后世来说,成为取之不竭的源泉……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机会,以歌德为镜,更好的理解自身和自己的时代。”
歌德的生命智慧和他全部的生活经历丝毫不亚于他的著作。他不应该只存在于文学史中,成为一个象征符号。现代人完全可以把歌德作为一位活在当下的精神导师来亲近,以他为镜,自我修养,自我映照,在探寻个体生命意义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最后,来一首我德的诗,结束一天的生活。
爱在身边
歌德(德国)
当晨曦染红了大海时, 我想起了你; 当月夜穿透了流泉时, 我又想起了你。
每当遥远的路上,扬起来沙尘, 我看到了你; 深沉的夜里,流浪者在歧路上忧虑时, 我也看到了你。
浪起来了,在深沉的涛声里, 我听到了你; 万籁俱静,在我常去倾听大自然的幽林中, 我也听到了你。
我就在你的身旁,尽管你似乎在那遥远之处。 你离我是这样的近! 太阳落山了,一会儿群星就会向我闪烁。 噢,你要是也在那儿,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