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郎妹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前,客家山区流行着一种畸形的婚姻方式。许多穷苦的夫妇担心因家境贫困儿子娶不到老婆,通常他们会选择在儿子出生前抱养女婴作为儿子未来的妻子。女孩儿即为等郎妹,一般情况是女长男幼,妻子等待爱人出世,老公出生了,妹儿照顾他成长,等到丈夫成年了,进行简单的婚礼仪式,不摆酒不张扬,圆房视为结发的象征。“十八娇娘,三岁郎”由一些客家山歌可侧面了解这种婚姻制度的残酷性,并非所有等郎妹都能等到老公的出世,多年无果后夫家会给等郎妹三个选择,一则改嫁,二则招郎,三则活守寡与公鸡拜堂。守寡一辈子!多么让人心疼,难以想象在距离现代不久的过去竟有女子因世俗力量压迫不得不孤老终生,悲剧…没有丈夫,很不幸,有了丈夫,对于等郎妹来说也并不意味着是幸福,事实上许多等郎妹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同一家族长大的孩子会发现此次没有性吸引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亲情多于爱情,孩子通常姐弟相称,社会伦理让二人难以建立男女感情,甚至是在婚后。由于地处山区,许多男子成年后均往大千世界谋求发展,怀揣光宗耀祖的希冀离开家门,离开等郎妹,闯荡的结果往往是没有结果,男子常年不在家,妹儿自此肩负照顾老小的重任,白天屋里屋外忙活不在话下,夜幕降临则要忍受独守空房煎熬,多少个数黄豆的夜晚让青丝少女转入白发暮年。等郎妹坎坷的一生源于畸形的婚姻制度,时代进步,“等郎妹”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客家人那段历史,鲜有年轻人了解,谨以此文,纪念那些被世人遗忘的悲情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