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房奴的蜗居生活,太心酸了吧
房价的诞生要追溯到西周时期,一个叫矩伯的人用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条带花的围裙就换了裘卫一千三百多亩地。
自此江湖上多了一个产业,并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现如今,房价对于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朋友们来说实在是可望不可及,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的房子,让许多人背上了数十年的房贷,沦为“房奴”。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们深感焦虑,只能选择租房生活。
其实,大城市买房难的现象不只是现代人才有的焦虑,早在一千多年的宋朝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要说宋朝的房地产有多火爆,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地!

古人赚多少钱才够买房?
自古至今,农村人都爱去城市发展,小城市的都爱去大城市发展,跟现在是不是一模一样? 南宋文学家洪迈形容这个现象:“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
汴京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少见的繁华大都市,宋朝的商业有多发达,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诞生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比西方国家要早六七百年。

北宋都城汴京(现在的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都有着大量从农村涌向城市的劳动力,从事商业、手工业等。
在当时,在城里打零工比如刺绣、帮厨、缝纫等,日薪大概100-150文,月入3-4贯,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概1165-1560元。
做点小生意,卖点水果、炊饼之类的,月入2-7贯。但是汴京的一套豪宅少说要10000贯,普通的住房也要1300贯左右。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在都城买套房可能性很小,到了北宋末期,都城豪宅的价格更是狂涨至数十万贯(有学者以购买力折算,认为此豪宅合人民币5000万以上)。
在汴京,几代人挤在一间小房子的情况很常见。
《清异录》中便记载了普通市民的居住情况:“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筥,分寝儿女。”四户人家局促地挤在一个院子里,儿女们没地方睡觉,只好在半空中架起木板,把箱子叠拼起来当床睡觉。

房子这么贵,政府自然不能不管,对于家境窘迫的市民,可以申请政府提供的“公租屋”,一间房每月只需上交四五百文钱,也能看出宋朝政府也是很人性化的。
如果说普通老百姓赚得不多,见怪不怪,达官显贵也未必买得起,像欧阳修、苏轼这些高官都没有在都城买过房,一直以租房为生。苏辙晚年才有了一所普通住宅,还花了9400贯。

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说,祖宗朝:“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宰相的俸禄都买不起房,更别说中下层官吏了,月俸多集中在20贯到60贯,抛去一家人的生活开销,能攒下的钱寥寥无几。
人人抢当收租婆
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房地产行业最火热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历史记载上见分晓。
宋朝满大街都是庄宅牙人,又称“房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房地产中介!

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估计,北宋后期汴京的人口密度在12000-13000人/每平方公里,要知道,2018年末北京的人口密度也才1313人/平方公里,北京朝阳区的人口密度也才8618人/平方公里。
发展迅速的商业使人口都往大城市聚集,人口数这么庞大,因此租房、买房的需求极高。二手房市场也很活跃, 从宋朝《朱子语类》中的记载:“盖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也能看出。

在汴京这样的大城市中,如果有一套不错的房产,光靠租金就足以衣食无忧,和现在是不是一样?
这可不是瞎说的, 宋朝知名人士司马光就做过简单的估算:“十口之家,岁收百石,足供口食;月掠房钱十五贯,足供日用。”
也就是说,月收入15贯,养活十口之家都没问题!
原来当官的也买不起房
称得上天价的房子,引得宋人纷纷吐槽:“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熏戚世家,居无隙地。”

房价这么高,政府自然没那么多钱给官员们安排府邸。所以前面也说到高官们买不起房,只能租房子住,在租房一族中也有很多出名的人物。
比如欧阳修,他的官有多大呢?知谏院兼判登闻鼓院,相当于现在的最高立法机关第一负责人兼国家最高法院院长。

连这样的国家重臣,也只能租房度日,从他的诗《 答梅圣俞大雨见寄》还看得出来,出租屋的条件还不是很好,下雨会浸水。
比如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当过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委书记,同样买不起房。还写过一些诗来感慨:“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
到晚年时,苏辙仍然买不起汴京的房,但手上的积蓄足够在许州(今河南许昌市)盖了三间新房。高兴啊,于是又写了一首诗:
“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欲趁闲年就新宅,不辞暑月卧斜阳。”

开心呀开心,终于能在新房的阳台上看夕阳啦~
说到晚年买房,关于永不过气的偶像苏轼,历史记载中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苏轼从海南北归,居住在现在的江苏宜兴,这时的他已经66岁了,邵民瞻给他推荐了一套价值五百缗钱的房子,苏轼用尽身上所有的钱刚能买下,后来选了一个好日子搬进去。
然而有一次听到一个妇人哭,问了才知道原来自己新搬的房子的卖家就是这位妇人的儿子。家传百年的房子就这么被卖了,自然伤心得不得了。

苏轼便安慰她:“你的房子是我买的,别伤心了,我现在就把它还给你。”于是叫人取来房契当老妇人的面烧掉了,并且叫她的儿子把母亲接回老房子,竟也不索要买房子的钱。花光毕生积蓄买来的房子,就这么还给原主人了,换谁谁都得肉疼吧,要不怎么说苏轼处事豁达,名扬天下呢。 房地产炒得这么火,背后肯定存在不少乱象,有的官员滥用职权囤地炒房,牟取暴利,有些人利用裙带关系违规申领公租屋等。
在宋仁宗天圣七年时,政府出台了限购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另外宋朝政府还成立了官屋管理机构——店宅务。

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规范当时的房地产行业,然而两宋320年间,一线城市的房价始终没有降下来。
看到没?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烦恼,一千多年前的房价就已经让人民群众们叫苦连天了,啥也别说了,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