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小小说)
进入冬天已经有两个月了,天气渐渐干燥,前天夜里开始刮了一整夜的风,昨天傍晚风却停了,路面异常干净,连一丝灰尘也没有,只是天气更加冷了,屋里烤着火,才会觉得温暖一些,出了门,寒气直接从衣服外面侵入,忍不住要哆嗦。 她一大早起床,吩咐吴妈准备点干粮,吴妈劝说这大冷的天,还是不要出去了,等天气晴了,叫一个伙计一起出去,她说这不行,眼看着天越来越冷,离过年也没有多少日子,老是这么拖着,在心里面总是个疙瘩,万一突然下了雪,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吴妈叹了口气也不说什么,进厨房忙活起来,这个时候天刚蒙蒙亮,冬月就快过完了,天黑的早,亮的也迟。 她吃过小米熬的粥,带着吴妈准备的干粮,要出门,吴妈提醒说,包裹里面放了一个小暖水袋,希望新烙的鸡蛋软饼不会太快冷的,只是不知道能不能保持到晌午,另外旁边还放了两个昨天刘金匠送的咸鸭蛋,刘金匠送来的是一整箱,他说他老家在洪湖,那里产的咸鸭蛋个大,色泽好,蛋黄油油的,又不会太咸,吃起来特别香。吴妈还要唠叨,她说,好吧,我带着就是了,回头帮我谢谢刘师傅。吴妈看着她出了门,越走越远,这才回屋,还是忍不住摇头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本来多好的姑娘啊…… 她出了门,走过一条青石板的路,石板滑溜溜的,让人想起夏天光着脚走过时,凉快的感觉,只是已经时冬天,微微有点寒气。出了镇子,然后往东边走,路上行人不多,仗一直打着,人心惶惶的,虽说还没有部队到过镇子来,可是谣言总是变来变去,让人想不清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她路过一个凉亭,站立了,凉亭越发破旧,牌匾的字已经难以辨认,只是她不看也清楚,这个是紫雨亭,据说此地明朝末年出过一个进士,当他返乡本以为要荣耀一番的时候,可是还未赴京便听说崇祯自杀,此人发誓再不入官,隐于乡间做了名教书先生,自号紫雨先生,紫是他夫人的名字,雨是他孩子的名字,后清兵寻到他,邀其入京为官,不从则将杀其妻儿,紫雨先生被逼无奈,是夜在镇外狂饮,独自吟诗作对,数里之外亦能听到他狂放的吟唱,夜半之时变是哭泣,当真通彻心扉,闻着无不暗自落泪。翌日,人们发现紫雨先生冻死在镇外,其妻儿却再也没有了踪迹,后人为了纪念紫雨气节,在镇外建立了这紫雨亭。 她对于此处很熟悉,刚想迈脚走进去,却突然停住,猛想起已有好多年没有进去了,当初在此等候她的人早已没了踪影。她转身离开,行出十余米,又不禁回头望了望,而那牌匾在一阵风中,终于落了下来,然后碎成数片,散落一地的腐木屑。 小路,两旁荒草在风里摇摆,发出轻轻的淅淅声,偶尔有叶片被刮起来,悄无声息的从地面的杂草中穿过,又在另一丛杂草里落下来。树林也是光秃秃的,整齐的站立着,默默注视着她从旁边经过。她觉得有点冷,把早晨披着的丝巾在脖子里紧了紧,不过肩膀又感觉一点点的凉,风不大,刮在人脸上却是疼的,这些她不在意,脚下的杂草、树枝咯吱咯吱响着,再往前有棵倒下的小树,她少女般的蹦了过去,站定后,心里有点莫名的喜悦感觉,忍不住四周看看,并没有旁人看到,然后对自己笑笑,心里有种久违的轻松。 过了木板有些腐朽的浮桥,再往前不远就是她要去的湖了,湖水已经快干了,只有湖中心还在阴沉的天空下反射着黯淡的光来,夏日里郁郁葱葱的荷叶如今都残败了,变成枯黄或呈现暗色,多数茎干折断,碎叶落在黝黑的湖泥上,勉强直立的叶柄也只是在风中晃动,连着的枯叶发出哗哗的响声,未被采走的莲蓬也已经枯黄,莲子多半落在了泥里,只留下蜂窝状的莲蓬,被残梗托着在风里摆动。 她站立住,微微有些喘气,解开了丝巾,一阵风过来,把它吹到了一边,风掠过脖子,稍微解了解热度,后背隐隐有些汗湿的感觉,今天特意穿来他最喜欢的那件外套,她把它保存的很好,这么多年都不怎么穿的。她觉得有些困倦,湖面仿佛又变成那年的夏天,阳光正好,荷叶连天,他为她采荷花,找最甜的莲子。然后他象小兽一样窜上了岸,把花递给她,为她掰开莲蓬。她笑啊笑的,然后他突然向她求婚了,她激动而幸福的羞红了脸。 她慢慢的打开吴妈准备的包袱,里面的软饼真的还是温温的,她缓缓的放到嘴里,咬下去,泪如珍珠般,一颗颗滚轮下来,滴到将要送入嘴中的软饼上,有点咸。她就这么缓缓的吃着,泪也没有停歇。 再过些时候,要雇人开挖这湖里的莲藕,再之后湖就要卖给县里的委员,听说他想在湖中间建别墅,再之后她要嫁给刘金匠,他为她还清了他身前欠下的所有的债。 她至今没明白,新婚之日,他为什么就非等不及的要去实现他的理想,只是这仗,似乎并没有因他而停下来,她一边流泪,一边吃起刘金匠的咸蛋,果真很香,蛋黄油油的,她想大哭一声,只是没有哭出来,她想他应该有理想的,理想一定是个很了不起的东西。然后她想过些时候县里的委员给的钱虽少,但至少可以修一下紫雨亭,回去的时候,她要把那个摔坏的牌匾收拾起来,虽然不知道上面什么字,但是他说过叫紫雨亭的没错,因为她就叫紫雨。

也是十多年前写的,那时候心境还能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