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不推荐的电影,比如《银河补习班》
今天我们来聊聊电影。
今年看了两部电影是关于儿童成长的,《何以为家》和《银河补习班》。
何以为家在我心目中评分8.0,银河补习班6.0。
先来说何以为家。
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电影首先是要讲好一个故事,得让一个情感不那么敏锐的人都能被瞬间戳中带入到电影中去。
人类其实无比苛刻和残忍,要让我们相信一个故事 ,首先演故事的人得自己相信。
何以为家很好的做到了这点。
我在电影开端就被震惊到,小演员赞恩的眼神和动作让我几度怀疑这是一个身材矮小的成人。眼神里的忧伤,冷漠,警觉和一个被残酷社会折磨过的成年人一模一样。
在电影的过程中,你感觉不到在演,仿佛在看一个记录片,每一秒都在震撼。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没有感受过这种苦难,但我们会对苦难产生共情,是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见过身边的人身陷苦难。但是,把真实的苦难摊到你面前逼着你去看,你的内心会很崩溃,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是别人。
电影的缺点是结尾,主题升华的过快和生硬。但这仍然不失为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重点说说银河补习班。
忍不住再一次为邓超叹息。他和孙俪一样,好好提升自身的内涵的话,本来应该是一个多好的演员啊。他和刘烨一样,眼神自带忧愁,碰到一部好戏,是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天分发挥到极致的。
但他就是非要当导演。
邓导演这次转型了,不再走搞笑路线了,可能观众的吐槽让他终于醒悟自己确实不适合搞笑。但是我想说,他应该要发现最重要的点:他不适合当导演。
尤其他选择的关于教育的题材,这于他来说真的太大了。导演是一个电影的灵魂,一个学渣的灵魂来拍学霸的电影,会不会成功可想而知。
银河补习班,凭心而论,也没有那么难看。毕竟是有十足诚意的,也下了血本,很多大场面,演员群演也受罪了。但是这部十足诚意的电影,观众还是没有买账。
原因是,虽然你们自己相信了这个故事,但观众还不相信呢。
第一,没有讲好一个故事,逻辑性不够。
第二,演员(邓超)让人没有代入感。
我们不是不相信一个孩子从年级倒数一个学期到正数第十。这对于一个上初中的孩子还是可能做到的。但是这位爸爸没有日复一日带孩子复习功课,没有寓教于乐,而是卖血给孩子买电脑,带孩子旷课去玩?最后回来直奔考场拿了个年级第十?
我没有理解这个逻辑,是想说明孩子本身就聪明到不用学了吗?那拍这么长的电影是因为什么呢?
如果是想说明生活的学习比课堂更重要,重点不应该在考试上面,那勉强也能行。
但当爸爸因为儿子在自己前程和爸爸平反之间选择前者时,对着成年的孩子说出:我这么多年的教育还是失败了的时候,我脑子又混乱了。我开始不明白这个电影的重点是什么。
总之整部电影逻辑一片混乱,不知所云。
或许是自己也知道电影本身的说服力不够,这部电影加了很多煽情处。小演员演得挺好,很自然。但是邓超总感觉太过用力,不够真诚,没有办法让观众对他产生代入感,也许换个演员会好些?我感觉不到这是个生活中经常带孩子的爸爸的感觉,开始怀疑他平时也没怎么带孩子。而且他总在咆哮着说出一些鸡汤,他大约以为只要不停咆哮就能表现一个好父亲的教育意义。但电影除故事外,是胜在细节的,演员细节处理非常重要,观众是真的没有那么好欺骗。
煽情的点也特别的奇怪,校园暴力的小孩什么时候敢对大人都动手了?还有为什么爸爸不跑在那里很英勇的死扛?校长儿子的事件也出现的很突然,前面没有任何铺垫。
一部电影,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真得在剧本构思时就好好下点功夫。希望邓超好好提升自己,继续当个好演员,别再导戏了。
觉得我好玩儿可以关注我公号:晓晨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