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过上纯粹的精神生活
夜里读钱穆《晚学盲言》,其中有《物世界与心世界》一篇,与我之前写生命的一文(《精神才是生命的根本》见日记)有同义:人真正经历的只是心之历程,外物不过牵引之机。
“试作一浅譬。某一旅行团乘飞机出发,此一飞机,即是此一旅行团之共同物世界,无大区别。逮其降落,进入城市,游览名胜,城市名胜,亦为此旅行团之共同物世界,亦无大相异。但在此团体中,各人所引生之情绪,所激发之兴会,所增添之知识,所触起之感想,其对各人此后人生种种影响,则人各不同。此一旅行,乃是在各人的共同物世界中,获得了人各不同之心生活,来扩大与修改其各自的心世界。其事岂不甚显易知。”
因此,心世界的游历与变化,则为生命的真谛。而外部的物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场景,虽然所见相同,但所感触却不尽相同。重要的是物世界还是心世界呢?我想是心世界。
然而当前,真正要过一种以精神为人生重心的生活,千难万难。一些有心过纯粹道德和精神生活的同道们,其实很难安贫乐道。为什么?
一、物质需求延绵纠缠
在当代消费主义的社会里,纯粹的精神生活是可能的吗?每个人都活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之中,可能你的生活根本不是想要的样子。
我们以买房作为物质需求的典型,来说明安贫乐道的精神生活为何难以实现。假设,我们所谓的纯粹精神生活是指某人做一份没有多少收入的但是值得而安心的工作,有自己读书、思考和清闲的时间,不追求物质,不需要违背良知,过一种道德上高尚的生活。假定他是一个青年男性,或许做着乡村教师,或者在上海做公务员。假定这两份工作的收入在所在地都是买不起房的,父母也是农民,完全没有积蓄。但是靠着收入,租房他还是负担得起的。如果不买房,他也可以过精神上快乐的、平淡简朴的租房的日子。但是,婚期临近,他的爱人和爱人父母要求他买房。如果他买房,就需要做收入更高的工作,离开他安贫乐道的生活。他该怎么办?
劝他买房的理由可能有这些:第一,偶尔他也会迷惘,觉得自己要买房,因为不买房不安定;别人都买房了,他感觉到自己处于一种不安全、不给认可、被人远远抛下的落后状态,无法认可自己,感到自己没有成就。第二,婚姻需要。因为社会公认结婚需要买房,具体是因为双方父母都明确表示需要。第三,老婆心理需要。因为她希望在属于自己的、安定的小家庭里可以编织自己安稳的未来。第四,以后小孩出生了,父母过来了,需要更大的地方住。第五,因为房子捆绑了上学的学校,与教育制度有关。第六,租房老搬家、房东不好相处,太辛苦了。
我们一一来分析这些买房理由,由此说明为实现精神生活理想而必备的信念和心力。反之,精神生活不得实现即因缺乏这些心力。
第一个理由是认可与成就。辩驳辞是老生常谈,即批判一下有些人缺乏独立而成熟的价值观,难以承受他人的眼光。不想多说。他想得通,会明白成就在于自己;想不通,追随社会的标准也是一种进步的方式。社会作为一个大我,也是在思考和进步的。不想那么特立独行,跟着大流走也没有问题。可惜,跟着走总会带来很多困惑,比如买房的困境。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提倡必须去思考信仰,想通总比想不通好。
第二个理由“婚姻需要”。这是一种社会成规,无力挑战就只能接受。你觉得你有必要挑战吗?你凭之挑战成规的那个观念够坚实吗?你的心力够强悍吗,敢于抗争和坚持吗,敢于面对干预和斗争吗?你的另一半与你意见一致吗?如果不一致,你如何理解和权衡爱和理念的关系,你会认为理念重要吗?你觉得没有共同理念的爱情以后会出问题吗?你看,人生的复杂就在这里。即使你从理念上知道婚姻的安全、甜蜜在于彼此的爱和呵护,不在于资产。但是如果你在上面这些问题中有一个回答是否定的,你依然可能向成规妥协。
第三个理由是亲人的不同理念。和上一个类似。这里无法详细辨清爱与理念的关系。简言之,你觉得爱就是互相满足吗?满足对方不管有理没理、你认可或不认可的任何需要吗?如果爱高于理念,那么你肯定会放弃理念吧。当然,有时候并不是你觉得爱高于理念,其实你并没有认真和清楚的想法。或者你只是无法承受失去一份已有的关系、已有的生活。或者说,你无法承受生活巨变,和被重新看待、被人谈论。你也无法承受紧张的、经常对抗的关系。所以,你不是屈服于爱和亲密关系,你是屈服于已有的生活,无力改变,只能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向另一方妥协。
第四,居住需求。这是刚需啊,朋友,这怎么辩驳?可是,根据设定,这位仁兄租房子是租得起的。所以,租房其实已经满足了他的生活需要。所谓的居住需求更多的是出于对拥有房产的一种文化心理。可能,这种心理依然是来自亲人和自己的理念。你能区分物质上的需要与文化心理的需要吗?
第五,户籍的资源捆绑制度。这个真的是硬框框了,如果没有房子就没有户籍,没有户籍就没有教育资源,那为了孩子,真的要去买房。毕竟,义务教育还是要完成吧。不过,在上海等地,只要有居住证,不需要房子也能上学。于是,房子与教育制度又分离了。在上海,有房没房对于教育而言,差别在于学校的远近好坏,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安定感。你能克服这种不安定感,又不要求顶尖社会资源吗?
第六,生活动荡。对于生活舒适的追求显然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真正要过纯粹精神生活,是否应该忍受偶尔一些些的不舒适呢?所以,你需要对物质和安定、舒适更降低需求,才能浇熄购房欲望。
然而,以上坚持不买房的种种心力前提,我们常人都很难做到。所以,我们臣服于社会主流的理由,身不由己地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点被拉进了物质需求的漩涡,失去了纯粹的精神生活,每天在并不喜欢的,远离曾经梦想的工作里脚不沾地地忙碌。在偶尔清闲的片刻,又开始怀疑自己在干嘛,为了什么活着。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它依靠发掘人的欲望来维持自己的不断运转。它将消费需求变成一种文化、理念、必须,嵌入到内心,揉入到人际关系里。若广告所谓DR的戒指只送真爱这一理念塞进了人的脑海,让你的女朋友这么认为,你买还是不买呢?难道说服她任何品牌的任何物质都不能代表人的真爱?
市场不仅把消费变成文化,变成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变成人际交往方式,变成文化;还将消费能力(物质财富)包装为人的工作能力、人的价值。一个消费能力低的人是不成功的。
当一个社会完全成为这样的消费主义社会时,人无论在事业上、价值观上、情感上的理念都被物质网罗了。当我们的心被物质塑造,我们又怎能有心生活呢?我们的心生活也不过是物世界罢了。所以,带女朋友逛公园肯定不是真爱,没房没车怎么可能结婚,月入一万真的没办法生活,为了孩子未来必须有学区房……这些统统变成了天经地义。
市场经济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制造消费欲望,使人不断消费。更准确地说,市场经济以及消费主义的文化必须在你的头脑里植入“高于实际收入和阶层的消费需求”。如果你的需求低于赚钱能力,你都不需奋力赚钱,市场经济怎么运转呢?只有不断制造更多的欲望,才能不断生产和消费,世界经济才能持续运转。
当消费主义文化浸入到我们身心中,我们的心灵已经没有空间留给纯真的自己了。我们变成了消费社会不断运转的工蜂。
二、精神寄托何在
假如万一或许可能一个人真的能够摆脱消费主义物质需求的无尽纠缠,可以破除外物世界的虚妄。他的心世界的立根之基又应何在?
他会不会像三和大神一样,毫无寄托和重心,在虚无和自我放逐中消失于人间?或者像流浪大师沈巍一样,在怪诞、卑下、奇异中起落?
当大多数人生命的定海神针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宣教时,以精神信念作为人生支撑注定是离奇的少数派。说得更现实点,可能你已经习惯消费主义,而做不到将人生重心从物质切换到精神了。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成为了人生的精神结构,所以,当在迪士尼玩转小矮人矿山车时,以及拥有一个香奈儿的包时,那种快乐应该也算是发自内心吧?把这精神结构拆除,人生势必就会轰然崩塌吧。所以,看完前文后,最大疑虑就在于此。
其实,人生重心的选项还是有的。选项之一是家庭平安幸福吧。这或许也是符合东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寄托之二或许是事业成就。抛开物质追求的事业,应该是与同行的比拼,以及自己内心所期望事功的达成吧。而这两项,毕竟不是完整的价值观体系,或许难以完全抛开物质需求的洗脑。比如,虽然有了一套80平米的房子,但换大房又变成了家庭幸福的基础,终极目标是家庭幸福,但所奔波的现实目标依然是物质财富的增加。所谓事业也是,潜移默化里,自己所谓事业可能也是消费主义内容的某种演变形态。
每个人的信念来自不同地方,或许来自对祖先和子孙后代的责任,等等。无论如何,放弃单纯地追求物质,就必然需要一个替代的精神支柱。
选项之三是建立一套完全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比如信仰一种宗教、一种主义、一种文化,从而以这套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完整精神结构。这样才能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精神产品统统杀灭,成为了一个看上去一样、内在完全不同的人。这就是我提倡的选项。
三、内核切换
很多人疑惑,你这是让人成为不问世事、不求物质的隐士吗?非也。我们有一种成见,似乎看破红尘等于青灯古佛。相反,青灯古佛很可能是从爱红尘走入恨红尘的极端,恰恰不是破了红尘。如果心里破了红尘,寻常日子也是一样过得,差别只在于心态。
如果人有了正当的信仰,即使到三和大神这般田地,也会想办法寻找出路。为了自己有更好的生活,更为了让自己有更多机会发挥价值,与世界进行更多可能的互动,为了人的尊严……无论如何,放弃自己的人格,放弃发挥能力的机会,绝对不会是一个“信徒”的选择。
同在深圳,新闻报道了失去一只手的农民工陈用发。他开了名为“左撇子”的早餐店,一只左手可以搞定所有活计,养活自己也养活了家人。无论他的信念来自哪里,信仰也好、做人的尊严也好、不服输也好,总之他是一个有精神内核的人,一个不容易被打倒,与命运抗争的人。如果他是一个健全人,你可能认为他就是普通人,看不出他那种不认输、低谷也要挣扎出去、要活出样子的精神。
再看看那些忙忙碌碌的上班族。或许他上学的时候在怀疑我为什么要上学,结婚的时候又在怀疑我为什么要结婚,上班了就怀疑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上班,可是半辈子就这么蹉跎了。你说他需要物质吗,似乎也不强烈。总之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被主流裹挟着沦落到自己都不清楚胡为乎来哉的地步。或许他看上去平凡平静,做起事来高效高明,但内心已是一片乱云不知何处去。寻到信仰的人外表一样的积极做事、和谐处世,重要的是内核已经切换。
同样,最初的买房例子并非暗示作者反对买房。买房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决策优化,买房比不买房更为合算。其他千万个心理和文化观念的理由都是伪的。重要的不是买与不买的差别,而是为什么买房的差别;重要的不是表现的差别,而是人生内核的切换。
真的该给自己一点时间,停下来想想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为了做自己,我可以承受什么?活到三十岁,人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人生价值体系该如何建立,精神内核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即心世界的问题,即过精神生活的问题。毕竟,人要的是内心的值得、应当、无愧、满足,而非外物的金贵、必备、攫取、丰盛。只不过,心生活的实现必须克服种种的顾虑和困境,将世俗的捆绑一一解开。理想犹如苍龙,而你的心力能否承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