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亥三月得书录
《东塾读书记》 中华书局民国五十九年台三版
该书是清代广东番禺大学者陈澧最重要的著作,这是我从辛德勇老师的书中知道的。研读历史,除了读原始材料就是各种史书外,前人的研究性著述我想也不可不读,这个前人当然包括在传统儒家框架下做学问的学者们。当然这也是受辛老师的影响。陈澧是有清一代大儒,此书刊刻后时人甚至认为某些内容论述在顾炎武《日知录》之上,而顾炎武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我们都是清楚的。这样的大儒代表作肯定有现代出版的版本,但自从入了买书读书藏书的坑后,看古书总觉得手捧线装刻本那才是该有的,至少也是个现代影印刻本,再不济就是竖排繁体本,读着现代横排简体实在不是那个味。至于还有些什么白话译本,那更是要避而远之了。因为现代社会的语言习惯和古代已然不同,古书必然不好读,但想要多了解点学术的源流,还是要慢慢啃下去。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东塾读书记内页
《孟村地名初考》 孟村回族自治县地名办公室一九八二年三月三日
孟村在哪?乍这么一问,我也得查查。这么一本不知是哪的书我为什么买呢?正是因为不了解才是我买的原因。其实孟村在河北沧州境内,是个回族自治县。我买书的范围很广,但大体是这几个方面:首先肯定是历史著述,包括古人的史书、笔记还有现代学者的研究;然后是美术史相关的,这方面就是各种影集和图录,研究文集等等,内容则主要是佛教美术、家具、陶瓷、金石、书画、建筑;另外是古籍版本学方面的书,还有就是地方文献,尤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就是以前所说的老少边穷地区,而这方面的文献有一些是地方自己所编写,在我看来自有其价值,因为生活在那里的就是当地人,他们编写的材料虽说版式上可能不够完善精美,内容上也许有错讹,但大部分内容是他们采集的第一手资料,我想不管是历史学、社会学还是民族学,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手资料。这让我想起原来壁下观的有一期谈到几位主播正是接着晋城当地编写的文物志找到了被错误断代的大王庙,从而也“发现”了这样一座国保古建。最近听山西大学牛贵琥老师讲座提到,他的老师姚奠中先生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上有所阐发,提出四重证据法,又加上了民间传说和当地文献。这也说明学界也在注重地方文献。偏题了这么多还是来说说这本书。当时看到这本书想买,一是想看内容,二是封面素雅干净,我也一个“封面党”党员。买到翻了一下,内容大概就像旧时地方志,但孟村这样一个小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其它书籍专门记述它了。

孟村村落分布示意图

孟村境内古河道示意图
《明清曲谈》 古典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八月一版一印
我有一个嗜好或者说毛病,就是总喜欢关注小众的东西。明清小说当然是研究的大热门,但戏曲就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了。戏曲我当然不懂,正因为不懂,所以总想一窥门径。赵景深先生受郑振铎先生影响和鼓励,专研明清戏曲。看到就随手买了,这些不太被关注的书都是很便宜的。我买的有关戏曲的书还不多,这本书才算是开头。这本书卷首方志著录明清曲家考略,虽不足两万字,却是赵先生翻阅千卷以上方志的结果,是研究明清戏曲作家极为重要的资料。
《蛮书校注》 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一版一印
向达先生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大家,之前买过他的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不看内容光看封面便让人神清气爽,当然内容更是有关唐代长安的经典之作。蛮书为唐朝时樊绰所著的记载南诏史事的史书,对今云南地区的自然地理、城镇、交通、里程、物产,特别是对南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山川、交通城镇及境外诸国,作了系统的阐述,是唐代有关云南的专著及研究唐代西南民族历史最重要的著作。我对边疆史地一直很感兴趣,云南自然在其中。中古之前关于蜀地的史料并不是很多,所以现在在诸如研究南朝佛教艺术方面就有很多困难。而蛮书是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有关云南的比较详细的史料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河山集》 三联书店一九六三年九月一版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印
这是辛德勇老师的业师史念海先生的文集,貌似他的集子都是叫河山集,只不过后出的为二集,三集,具体出了多少集我还没有仔细查过。说实话,史念海先生我并不熟悉,所知都是从辛老师那得来。我有个识人信条是凡我信任的人推荐的我也必信任,所以史先生的学问我想是必定不坏的,何况还是辛老师的授业恩师。这本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封面题签为白寿彝先生仿照传说中岳飞草书“还我河山”拓本,张政烺先生考证过,此是民国前期嘉定人童世亨伪造,至今仍为世人所误。但白先生的字的确不错。

河山集封面白寿彝先生题签
《两年来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汇编》 中华书局一九五二年三月初版
记得在豆瓣上看到过一篇有关民国农村调查相关的文章《另一种视野:民国时期国外学者与中国农村调查》,里面提到了很多民国时期这方面的书籍,,然后我就上孔网上一本本搜,当然现在每本价格都不菲。搜索有的时候会蹦出来一些名称相似的结果,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往往能得到事先并不了解的知识。这本书就是这么搜来的。这本书是建国初出版的,版式风格仍延续着民国的特色。Y同学是学经济的,我不免也对经济学领域有点好奇,当然此书我更把它看成是社会学调查的一种,能够帮助了解建国初期的农村社会。据本书扉页内容提要,是书选辑了全国解放两年多以来各地有关农村经济的典型调查,共四十五篇。从这些调查材料中,可以了解到自解放以来各类型地区如老区、新土改区、未土改区的农村经济变化状况。这本书定价一万四千四百元,本身就成为了考察建国初期经济的一个样本。版权页上出版者中华书局旁标有其地址:上海河南中路二二一号,可知这是中华书局还没有迁到北京前的出版物。而发行者成了三联·中华·商务·开明联营联合的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应该也是建国初期联合经营的特定产物。

扉页上藏书印采用现代书籍的样式,很别致
《长治五代建筑新考》 文物出版社二零一八年十月一版一印
晋东南是中国古建筑最密集的地方,当然就是研究古建筑最好的基地。看看最新的研究成果,再去看这些古建筑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主要是以长子县布村玉皇庙和小张碧云寺为例深入考察五代建筑的一些做法。当然这是很新很专业的书,但如果不读,去看这些古建筑就不能领略到古人匠作的精华所在。
《饮食与中国文化》 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版一九九年三印
我关注的公众号“器晤”是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在退休后开办的,他写的文章我很喜欢。正好又在澎湃新闻上看到对他的采访,公众号也发了,文稿中提到了这本书,而且王先生特别注明此书多次重印,港台国外亦多版本,似乎颇为得意。我嘛本来就是个吃货,对饮食背后的科学知识或文化源流都很感兴趣,有关的书比如云无心的《吃的真相》,《食物语言学》,《川菜烹饪事典》我都读了一些或买过。所以看到这本书也就顺手买来读读。
《性与中国文化》 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一版一印
这本书是和《饮食与中国文化》在一套丛书中,装帧风格也都一样。性这个议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特别矛盾的东西,主流文化对此表面上避而不谈,骨子里却不得不承认是人之大欲,所以也一直说不清道不明。在搜《饮食与中国文化》时也带出了这本书,看着书名便想了解一番,也很便宜,便一并买下。
《那罗延室稽古文字》 齐鲁书社一九八五年一版一印
我对金石虽然也感兴趣,但自知学养浅薄,一时半会根本弄不懂,可还是会大着胆子买些相关的书,比如北大自编的古文字学讲义,民国朱建心编写的《金石学》,而我买这本《那罗延室稽古文字》的机缘则在于那罗延室主人王献唐先生,这本书也是齐鲁书社所编王献唐遗书丛书的一种。我喜欢在文章里看到某人时就去搜一下他的资料。这一天我搜的就是王献唐先生。他曾经是山东图书馆的馆长,也是山东图书、文物方面的大学者,著作肯定是很多种的,我便在孔网上一一搜出挑选感兴趣的加入购入车。那为什么就先买了这一本呢?因为我在卖家提供的书影上发现了张帆老师的签名。张帆老师是北京大学研究元史的专家,他为什么会买古文字的书呢?我心中也不免疑问,怀疑此非彼,特地去问了张帆老师的学生鸣飞老师,得到了她的确认,又得懂篆刻的伍筱同学识得签名旁印文为“鹄林”,鸣飞老师说这是他们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辽金史学者林鹄,不知为什么印文不是按照传统从右往左读,而是按照现代读书方式从左往右,所以伍筱断为“鹄林”。一本古文字的书经过两位后代历史研究者的手,也说明虽然每个学者自有其研究专门领域,但他们平时的阅读面肯定是广博的。
《发现燕然山铭 》《制造汉武帝 增订本》 《游牧者的抉择》 《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
这几本书都是新出版物,《发现燕然山铭》是辛德勇老师根据新近在蒙古共和国新发现的汉代石刻《燕然山铭》所做的考证文章,辛老师的文章基本都是在他的公众号上发表过,买了集结成册的书省得想再去翻看时找的麻烦。《制造汉武帝》则是对《资治通鉴》在构建汉武帝形象的史料价值上的质疑,这本增订本只是修改了一些文字表述错误,增加了《汉武帝太子据施行巫蛊述说》和《<制造汉武帝>的后话》两篇文章。《游牧者的抉择》是王明珂老师著作,他一直关注边缘地带,很对我的胃口,买了才发现我之前买过一本,书买多了糊涂了。也懒得退了,等哪天送人也不错(其实想着什么时候路书再开线下讲座可以送)。伊斯坦布尔这本,因为路书曾经组织过游学去土耳其并且也做过相关节目,所以将土耳其在心中种了很大的草,买来看看,能对土耳其有点了解。
《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 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版一印
长江以南地区早期佛教不论是地上遗存还是考古发掘所得都远远没有北方的多,只有在四川地区出土了较多的南朝的佛像,所以对于佛教艺术在南方的传播模式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本书便是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这次南京博物院的展览具体时间我没有查到,应该是在中日两国开始合作研究的九一年四月至九三年图录出版之间。从书前收录的中日学者两篇引言和收录的文物实物,可以对佛教艺术在南方的传播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角缘佛兽铜镜 三国时期日本奈良出土

佛饰陶器座 东汉晚期四川彭山

青瓷羽人纹佛饰盘口壶 三国吴江苏南京
《新疆民居》 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一版一印
民居由于是和日常生活接触最为频繁的建筑,保存最为不易,也最容易被人忽视。比较早的资料是刘致平先生在抗战时期对四川地区民间住宅调查后所写的《四川住宅建筑》,还有就是陈从周先生在五十年代曾经考察过苏州民居,但总体上对民居的关注明显是不够的。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大潮中,全国各地的民居也被大量破坏,形式趋于统一呆板。好在建筑工业出版社在九十年代分省出版了各省的民居调查报告,能让我们看到各省民居的特色。之前我已经买了一些,但还没有买全,我买书倒也不是像藏书家那样一套书一定要买全,主要还是看这本书我喜欢不喜欢,这套书的内容的确是很好的。近年也再版了,但还是老版本的装帧设计更耐看。
《通鉴学》 开明书局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初版
世界读书日的时候去复旦大学听了一场辛德勇老师关于如何读通鉴的讲座。前文提到他的《制造汉武帝》即是对《资治通鉴》史料学价值的考订文章。他在讲座开始就推荐了一些古今学者通鉴研究的著作,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这本《通鉴学》。一是辛德勇认为这本颇有价值,这次讲座即是因这本书再版邀请他写前言而起,二是这本书作者张煦侯寂寂无名,而且还是本乡先贤。这本书虽然由开明书局民国三十七年初版,但读作者自序可知三十四年书稿即成,这本书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作者避居洪泽湖畔写成的。和很多历史上的藏书家一样,我对乡土文献抱着一份别样的情感。所以当了解到家乡有这么一位已被历史淹没的学者著作时,当然是毫不犹豫的去找一本。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一版一印
敦煌不用我多做介绍,谁都知道那是古代艺术的瑰宝。但我像大部分人还是奔着它的精彩的壁画塑像去的,或者了解藏经洞文书的流失,感叹一番,然后把具体工作交给专家学者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敦煌的墙壁上还是留有大量的文字材料,所以我买这本书就是想对敦煌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下)》 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十月一版一印
自从成了辛德勇老师的粉丝后,我对历史地理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而且历史地理学对喜欢探访古迹的我来说也是很有用的背景知识。另外古今凡是治历史地理学者无不有着很浓厚的家国情怀,像胡三省、顾祖禹、顾炎武等,对天下国家都有着宽阔的胸襟和视野。那看到这样一部地域上我很关注的边疆、研究领域又是我很喜欢的历史地理,肯定是忍不住要买的。这本书用六篇的篇幅把云南从上古汉初到元明清时代的民族疆域全部考释了一遍,无疑是有关云南历史地理的集大成之作。看到这本书才知道作者方国瑜先生也是一位被忽视的大学者,他不止只有这样一部经典之作,有关他的学问和著作值得我们去发掘。
下面几种书都是对岸出版,温州的大风兄代理进口的
《马远绘画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中华民国六十七年六月初版
《夏圭绘画艺术成就之探研》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中华民国七十一年十月出版
中国绘画史上总是马夏并称的,这两本专题研究能让我对他们有更深入的了解吧。
《钱汤:洗去浮世之垢的庶民社交场所》
日本的洗浴可以说是其特色文化之一。我没去过日本,自然不了解到底具体的情形是怎么样的。这本书应该能领略一二日本的洗浴文化。
《南宋杂事诗》《日本杂事诗》艺文印书馆中华民国六十三年四月初版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自然是他的诗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体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其实不光是杜甫的诗,唐诗万首,其中有大量的诗可以补充正史所缺失的内容。比如最近我在读丝绸之路相关的书,唐诗中对西域胡旋舞的精彩描绘正好可以和考古所出材料对应上。所以诗既是文学艺术,也可以视为历史材料的一种,而杂事诗中蕴含的尤其多。因为杂事诗多是诗人面或对事或对景有感而发,读这些诗就如同读史,只不过这些相对更加主观的史。《南宋杂事诗》是南宋沈家璈、吴焯、陈芝、符曾、赵昱、厉鹗、赵信等人集每人百首诗共得七百首绝句,意主纪事,所引书几及千种,一字一句皆有所本。所以对于南宋故实,颇有资于考证。《日本杂事诗》是清末黄遵宪出使日本任使馆参赞时所作,初衷是为写《日本国志》收集素材。他在诗后附以注文,记述本事,记录了在日本所见所闻。所以这两本书都是对我们了解当时风物是很有帮助的。
《平庐文存》艺文印书馆中华民国五十二年十月初版
安阳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不仅仅是说它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更重要的是经过近十年十多次的发掘,培养的中国第一批具有现代考古学素质的考古学家。他们后来有的去了台湾,有的留在大陆,又各自开枝散叶,为海峡两岸的考古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亲历其事的这些人里,董作宾先生是被人忽视的,其实他才是在殷墟从头至尾自始至终参与发掘的人,殷墟的第一次发掘就是他主持的,也是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甲骨四堂”中,他也是名气最小的,但实际上只有他是亲身参与了甲骨发掘的。所以当大风拿出《平庐文存》时,有什么理由不买呢?这本书扉页是台静农先生的题签,内页有作者小像,前有衬纸保护,反映出台海出版物的讲究。
《诗经欣赏与研究》改编版 三民书局中华民国七十六年十一月
文学作品永远是人们阅读和收藏的第一大图书类别,而诗经则是我国文学作品传唱最悠久的文学作品,历代不衰。故而大风推出这套书时,也不免跟风一下。这套书是糜文开、裴普贤伉俪花费19年之功写就,有人称为解读诗经最好的版本。但是大风推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三民书局七十年代的初印本四色本,颇可赏玩,一本是八十年代增订内容的改编本,但是装帧朴实无华。一时颇难选择,最后还是以内容为先,选了这本后出的增加了内容的版本。
《川南鸦雀苗的婚丧礼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这两本书都是中研院史语所重新出版民国时期的调查报告。苗族当然是一个很重要但我们又了解很少的民族,所以买了这两本也算是我所关注的边疆史地系列中的一种。
《古人掌中书-院藏巾箱本特展》
这是台北故宫二零一八十二月至二零一九年三月间关于古籍巾箱本的特展图录。巾箱指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即是开本很小的图书。这是历史上有关巾箱本的第一次特展,可见这种形式的古籍是一直不受重视的。图录没什么说的,就是各种巾箱本古籍的图嘛,有意思的是随书附送了一个真正可以放在手掌中的笔记本,台北故宫做文物周边的创意真是挺多元的。
案:所有二十一世纪出版物均不表明版次,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