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
8月底北京之行最大收获...为它鸽了我亲爱的二哥...千万不要在这个时段进京,下次千万记得预约故宫以及国博,预约,早点预约。
对佛像的了解还不够多,先做个搬运工并记录一些小细节。

引言 邺城概貌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主要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东魏北齐时期,伴随都城境域的扩大,邺南城外围还形成了阔达100平方公里的外郭区。这里西凭太行,傍临漳水,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是华北平原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史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筑城,始称为邺。三国曹魏时筑邺北城为王都,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先后定都于此,北朝晚期的东魏和北齐在北城南侧新建邺南城。自公元3世纪起,邺城一度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长达370余年。
【坐佛五尊像】

此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屏式造像,是北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代表作,龙树背屏形式和造像背面的思惟菩萨坐像表现了当地高超的雕刻技艺。



正面中间坐佛肉髻扁圆,双目低垂,身穿覆肩袈裟,袈裟覆搭于腿和台座上,身后背光饰火焰纹与忍冬纹。胁侍弟子双手合十、胁侍菩萨手中持物,分别站立于龙口吐出的莲台上。背屏是由两树的树冠互相缠绕构成的半圆形,树叶间有镂孔透雕。

背屏中上部雕刻对称的三身飞天,顶部雕舍利塔。造像背面中间透雕思惟菩萨坐像,两侧为站立的螺髻菩萨,背屏上树叶层层叠叠。台座正面雕香炉、弟子与双狮,两侧及后面雕刻伎乐神像。
【弟子立像】
弟子身披红色袈裟,手持莲蕾,站立于莲花座上,圆形头光的内圈饰莲瓣、外圈饰莲纹。弟子的面部、手、足雕刻得圆润细腻,突显北齐造像柔美圆润的特色。


第一单元 玉石梵像
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佛教影响逐步扩大,北方地区立塔造像蔚然成风,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融合发展的历程,成就了辉煌的北朝佛教艺术。邺城附近盛产适于雕刻的石料,工匠们就地取材,运用传统石雕技术,经过雕镂莹饰等加工艺术,表现外来佛教造像题材,塑造出具有华彩神韵的邺城特色佛教造像。同时,各阶层民众在参与佛教造像的过程中,以文字铭刻于造像之上,演绎出中国化的造像题记,丰富了造像的历史价值。
【弥勒七尊像】
弥勒菩萨倚坐于圆形台座上,两童子分别呈手托足状。弟子、螺髻菩萨、胁侍菩萨分立于两侧莲座上,莲座下有卧龙。背屏正面中上部刻有飞天捧绳,顶部中间为坐佛;背面中心雕刻盛开的莲花,树干处雕刻供养人立像。长方形基座正面中间雕刻童子承托香炉,两侧分别为弟子、卧狮和力士,背面中心雕刻佛坐像,两侧为神王坐像。此像是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巅峰之作,镂刻层次清晰。

【弄女等造弥勒像】
弥勒菩萨双手分结手印,交脚而坐,胁侍菩萨手中持物站于两侧莲台上。舟形背屏边缘雕刻三身对称飞天,顶部雕刻佛塔。方形基座正面雕刻童子托香炉、弟子、供养人与力士,左右两侧面雕刻四身神王像,背面雕刻象神王、珠神王及造像题记。背屏背面雕刻“白马舐足”场景,其中太子半跏趺坐于筌蹄上,身姿右倾,作思惟状。前方的白马曲腿引颈吻向太子左足,仆人侍立于一侧。 根据题记内容可知,此像主尊为弥勒。弥勒具有两重身份,一是现今在兜率天说法的弥勒菩萨,一是将来下生人间的弥勒佛,表现在造像上就是菩萨和佛两种造型,此像为弥勒菩萨造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在上层社会和民间广为流传。


【菩萨坐像】
菩萨颈佩珠状项饰,身前饰璎珞,肩臂搭披帛,下穿翻腰长裙,结跏趺坐于圆形座上。造像具有较强的玉质感,璎珞、衣褶雕刻精细。

第二单元 邺都样式
伴随着佛教本土化的进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样式处于不断发展和嬗变之中。邺城佛教造像紧跟佛教造像艺术本土化的脚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国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都曾在这里呈现,还出现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下邺城佛教造像艺术的魅力。
【王元景造弥勒像】
此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屏式造像,中央主尊为高肉髻,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主尊莲座两侧形成龙吐嘉莲形式。背屏中心雕刻缠枝纹圆形头光,边缘有三身对称飞天,顶部中心为佛塔。背面刻有“白马舐足”场景,其中太子半跏趺坐于树下,侍从掩面、流露出不舍之情,白马引颈舐足。 “白马舐足”最早出现在东吴支谦所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描绘了太子出城后,“即脱宝冠及著身衣,悉付车匿。於是白马,屈膝舐足,泪如连珠。”邺城地区东魏造像的背屏、台座等处雕刻有“白马舐足”的场景,有太子思惟成佛、白马礼拜佛陀之意。


【坐佛七尊像】
主尊跏趺坐于束腰莲台上,身穿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轻薄贴体。两侧莲台上分别站立着弟子、螺髻菩萨、胁侍菩萨,神态沉静。背屏呈透雕双树形,其上有飞天捧绳和双龙托佛塔。

【立佛七尊像】
此像为背屏式造像,七尊分别为佛、二弟子、二螺髻菩萨和二胁侍菩萨。主尊佛像面型圆润,身披覆右肩袈裟,袈裟衣纹层叠规整,改变了北魏时期佛像“秀骨清像”与“褒衣博带”的形象,代表了新的造像模式。两侧胁侍中出现了身着袈裟、发髻盘绕犹如螺状的菩萨立像,有的认为这是缘觉菩萨,有的认为这是螺髻梵王的形象。

【法敬造菩萨像】
菩萨头戴宝冠,披穿璧式帛带,右手上举握莲蕾,左手下垂持玉环,跣足站立于莲台上。舟形背屏边缘雕刻火焰纹与坐佛,顶部中心雕坐佛。背屏背面雕刻“白马舐足”场景,树下撑有一顶伞盖,太子呈思惟状,半跏坐于筌蹄上,侍从掩面而立,白马引颈低头吻足。

【弥勒五尊像】
弥勒菩萨交脚坐于中间,童子承托起菩萨双足,表现了佛经中所述的“帝释承足”。童子两侧为坐于凭几之后的供养人,其中一人手中执笏版。胁侍弟子与菩萨分立于两侧莲台上,莲台由龙嘴吐出。树形背屏正面雕刻有飞天与跏趺坐佛,背面的枝杈上雕刻有十一尊坐于莲花座上的跏趺坐佛。

【思惟五尊像】
菩萨头戴三叶冠,半跏趺坐于束腰台座上,胁侍弟子与菩萨分立两侧。背屏正面雕刻有坐佛、飞天与双龙托塔,背面绘有莲花。此像是北齐时期的代表作,菩萨的装饰简洁,裙裳贴体,垂落于台座前的裙褶具有极强的悬垂感。

第三单元 佛韵至美
中国古代佛像注重对造像形神之美的刻画,通过对佛像身形的塑造,显示其脱俗潇洒的风貌,通过对佛像面容的塑造,传达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作为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中心,邺城集中了大量能工巧匠,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因材施雕,赋予造像不同的神韵。这里不仅有北魏时期以褒衣博带为特色、饱含飘逸潇洒之神韵的造像,也有北齐时期以薄衣贴体为新风、传达温润内敛之气韵的造像,更有精雕细琢、极具地域风貌的透雕龙树背屏式。这些造像展现了工匠们的技艺神话,尽显石雕之美,达到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峰。
【佛坐像】
佛陀呈倚坐状,倚坐像给人以威严之感,突出了佛像的庄严肃穆。

【弥勒菩萨头像】
这是一个有胡子的菩萨, 菩萨冠前残留有宝瓶,高发髻,双目下视,宁静祥和。

【弟子立像】
本场最佳,这是个特别可爱的雕像。手中持瓶,微仰的头看着远方,弯眉和微翘的嘴显得安适以及满足。圆鼓鼓的两颊以及头身比更是憨态可掬。

番外
除这些展品外,还有一些惊喜的小细节存在。
【表情巨可爱】

【象人】

【残缺之美】有当代艺术雕塑风范。


【精致】觉得这件衣服纹饰雕刻精致清晰,线条干净流畅。

愿每天都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