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这些天思考出一个问题
关于我本人 曾被朋友指出太过喜恶分明
经过一些事情后 这种特性逐渐被打磨的相当温和
明白人和事不一定都得分出个善恶美丑 是非对错
然而这种特性并没有褪去 反而转移到了其他角度
认定的朋友或是喜欢的人
我都以自己的人生标准相应的对待他们
给他们赋予某种光辉
在相处之中无视自己的感受 想要尽力的满足对方
像是在供奉一种信仰
而对于那些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的人
我却是自私又冷酷的
把他们的好当作理所当然
大部分时候与之相处更像是一种回应
这就像是一种循环
之前读到镜像理论
忽然意识到 我所追求的
其实是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
在朋友 恋人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特质
就满腔热血的一头扎了进去
我不禁想到 高中时候迷恋过的两个偶像
黄贯中和eminem
把他们的名字或是歌词写在衣服上
所谓偶像 真的就像是一种精神力量
所以我可以理解任何有宗教信仰和追星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很普通 不管是处于哪个阶层
都需要吃喝拉撒 应对生活种种琐事
比如头发不洗会油 身体不洗会丑 吃饭吃的油光满面 打嗝放屁抠鼻屎
想知道就算是红毯上靓丽耀眼的明星
在做这些琐事的时候 会不会觉得自己跌落了凡间
抑或他们也清楚 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但是在粉丝心目中 这些都会被自动忽略
“他们就是完美的”
这很像是一种自我欺骗
但也没什么错
电影也是如此 为观众制造银幕幻觉
在《开罗紫玫瑰》有这样一段对话

影片中女主角丈夫家暴不工作 她本人又面临随之而来的失业
现实生活的不如意 让她沉浸在电影里的美好 神奇的是那部她看了四五遍的影片男主角竟然从银幕里走了出来 并爱上了她
虽然是一个浪漫的故事 但导演伍迪艾伦其实也正是想传达一个讯息 电影编织梦幻 观众心甘情愿受骗
我好像扯的有点远了
但其实是很相似的一个道理
我欣赏渴求的某样东西 某种特质
在朋友或者恋人身上得到满足
我们想要的那种生活
在电影里得到满足宽慰
我们认同的内在理念或外在形象
在偶像身上体现
但他们不代表我们
也不属于我们
因为太过于以自己简单的喜恶赋予这些东西光芒
所以有时会在现实当中难以接受一点缺失与遗憾
或者就像我一样 抓住一点亮光就以为是太阳 在幻想的光芒里迷失自我
于是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会很难
懊恼所有曾做过的蠢事
也会思考为何面对不同的人我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试图保持一个冷静不会出错的形象
但我意识到 最喜欢的还是那个就算出错像一个蠢蛋也会很坦然的自己
不再只是营造形式上的完美
当克服内心对于出错和不完美的恐惧
才能真正接纳自己
不再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也不必为此扭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