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传》第二篇:激情的青春十年(1948-1959 )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20岁出头的褚时健,在战乱中回到家乡华宁县,表面上做着一个乡村的老师,实际暗地里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支持者共产党的各项工作,这个热血的青年,为忠于自己的信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暗中为共产党传递情报,到加入游击队亲历战争,20岁出头的褚时健每天都近距离接触死亡,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他活在当下多做不多虑的人生观。
褚时健的亲弟弟、堂哥,都先后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现身,母亲则因为无法经受丧子之痛,于1950年逝世。
曾有人说过,父母在,人生还有来路,父母亡,人生只剩归途,父母是阻挡我们与死神之间的一道墙,对年仅23岁的褚时健来说,即使经历战争,见过生死,但至亲的早逝,依然为他的心割了一道深深地伤痕,这让本就较为沉默的他更加包裹着自己的心,不然自己有过多的情感感知。此后,埋头苦干,专心工作,成了他生命中最大的精神寄托。

新中国成立后,征粮和土地的一系列改革运动成为新政府首要的工作任务,褚时健一心忠于共产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党的工作。别人征粮又哭又闹还办不成,褚时健农民出身,性格踏实而质朴,劝说时也不强硬,摆道理和农民好好分析利弊,在不耽误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也尽可能为农民考虑,自然更能获得农民们的信任和支持,三两下子就把工作都做好了。
一个20多岁,一心专注于事业的男人来说,谈恋爱和结婚自然是次之的事情,那时候的褚时健,虽然做事头脑很好,但在感情上倒像个呆木瓜,也不强求,就这样过着自己踏实的日子,而命运却悄悄把相伴他一生的妻子,带到他面前,这个人就是马静芬,一个出身富庶、性格倔强的年轻女孩,相遇的时候他26岁,而她才21岁。
1954年相遇,1955年结婚,他欣赏她的倔强、独立、有主见,她也仰慕他的思想、魄力和质朴实在的性格,那个年代的爱情或许没有太多的浪漫可言,但贵在真挚而简单,一旦认定一个人,或许就是一辈子的事。

但婚姻的生活似乎比两个人想象的要更加琐碎和让人烦忧,褚时健一心只想工作,对家庭没有太多的依恋,而马静芬作为一个富裕家庭成长起来的姑娘,对婚姻、对丈夫都有着很多的幻想,在生活上,一个是现实主义,另一个则是浪漫理想主义,彼此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和矛盾可想而知,所幸的是,马静芬还是用她余生60多年的岁月,陪伴了这个一心专于工作,忠于共产主义的男人。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马静芬,成就了褚时健这个大人物。
然而,平静而琐碎的生活没过几年,小两口就迎来了一个大风浪——1957年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右”运动,紧接着又是大跃进运动,对实事求是却身处要职的褚时健来说,手握划分右派权力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权衡之下他采取较为中庸的方式,但依然得罪了一些想捞私利而不得的小人,并因此被无辜划为“右派”分子,这对一心忠于共产党的他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打击。然而性格中带有知天命色彩的他,选择了顺从,带着满满的不解、愤怒、委屈,与自己不到2岁的女儿褚映群还有妻子告别,与其他“右派”分子一同流放到元江县的红光农场,走向他人生一个未知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