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淘书记

前段时间去济南开会,我顺道先去山东大学职工家属院拜访著名义和团研究专家、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路遥先生。路遥教授今年已经九十一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说起义和团研究依然兴致勃勃,谈兴甚浓。他一直和我聊了两个多小时,主要是谈他的义和团研究历程,以及他前往各地所做的义和团田野调查,甚至还曾远赴四川成都。据说当年有四万人从四川进入京津一带,这是我从没有听说过的。除了战死的外,这些人最后去往何处,还是一个值得继续调查的问题。
我是十一年前和路遥教授认识的。那一年,我的朋友日本学者八木哲郎来华寻访来华传教士的遗迹,为他的新书搜集资料。现在忘记我通过谁联系的路遥先生的,路遥先生非常爽快地答应见面。此后我便与八木先生一同赴济南拜访路老。那时候他就已经八十高龄了,但像年轻人一样充满精力。记得我们到济南已经是晚上了,路遥先生还宴请了我们,那时候我也见到了他的学生彭淑庆博士。给我们讲了很多义和团的事情,以及传教士在山东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受益匪浅。再后来路遥教授承担了国家工程清史编纂项目的“义和团文献资料编译”,其中一部分的日文翻译工作,由时任我所所长张利民和我来承担,总计翻译了将近五十万字,我个人翻译了三十余万字。该书历经好几年才完成。其间和路遥老多有联系。后来路遥老还给我寄赠了一本义和团研究论文集。前段时间,我为写一篇有关义和团的小文章,特意打电话给路老请教一些问题,他给我讲了半个多小时,让我所获多多。这次见面,路遥老还特意签赠我一本大作《义和团运动起源研究》。该书最早是由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当时名为《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索》。当时因为要赶在第二次义和团国际性讨论会之前印出,特意增加了几位当时参与调查的党政干部为副主编或编者,以示共同负责。此次重版之际,便改为现名并署名为“路遥著”。当然也新增了相关书评和文摘。并由此可见该书之影响。

路遥先生就住在山东大学中心小区对面的家属院内,小区旁边有一家新华书店,倒也不奇怪,关键是这个书店同时挂着一个济南古旧书店的牌子,这让我有了进去一逛的冲动。因此,在我从路遥先生家里出来后,我便去书店淘书。里面确实有一些旧书,比较破旧的那种,我看了一圈,并没有我需要的。不过好在旁边的两个书架还有一些特价书,询问店员,多为五折,便用心挑选起来,最终选购了六本书。即吴泰昌著《我亲历的巴金往事》、赵家璧著《编辑忆旧》、张阿泉著《把心放进一个嘎查》、王世襄著《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不成堆》、察应坤、邵瑞著《周自齐传》、吉辰译注《龙的航程:北洋海军航海日记四种》。

吴泰昌先生曾任《文艺报》副总编,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是著名的报人和作家,出版有《我认识的钱锺书》《我认识的朱光潜》等书,还编辑有《阿英文集》《书林秋草》等。他因为报人的关系,与很多老一辈文人多有交往。这本《我亲历的巴金往事》,都是他在与巴金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往事,读来令人如在眼前,非常感人。赵家璧更是出版大家,曾主持编辑良友文学丛书,后主编晨光文学丛书,后来曾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他的《编辑忆旧》系列,对于我们了解老一辈文人的创作和生活都很有帮助。也能知晓更多经典著作背后的故事。王世襄是燕京大学的学士和硕士,曾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后来曾担任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后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馆员。我虽然于文物不懂,但是我对于王世襄对平津地区文物清理工作感兴趣,而且该书中还收有为接收天津张园溥仪遗留文物等的文件和目录,都是颇值得细看的内容。我最近也正好对溥仪在天津的生活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张园的前世今生,故看到这些内容,也是很感兴趣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内容。张阿泉是记者、作家和访谈节目主持人。他的《把心放进一个嘎查》也是我这次在书店遇见的。我知道张阿泉先生是通过全国民间读书会。今年在郑州参加第十六届全国民间读书会,我见到了张阿泉先生,但是没有怎么说话,因为我不太善于交流。不过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我还是决定买一本,而且还算是毛边本。希望以后在全国民间读书会再相遇的时候请他签个名。

至于《周自齐传》,一是因为周自齐系山东单县人,和我的老家是近邻。另一方面两位作者又都是菏泽老乡。更重要的是周自齐自身不但担任过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务,还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很多都是我还不太了解的内容。更奇妙的是在山东区域历史文化论坛时,得以结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刘晓焕研究员,他不但签赠给我一本《民主革命先驱宋绍堂》书,还说他这些年一直比较关注曹州的历史与文化,并对此与菏泽市政协文史委有联系,并编著了很多相关方面的书籍。我粗翻了他的大作,原来我们曹州在近代革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先烈,尤其是我的家乡曹县,也有不少革命志士。我一直想研究家乡的历史,以后看来要多向刘老师请教。《龙的航程:北洋海军航海日记四种》,则是陈悦主编的中国海军稀见史料之一种。陈悦是研究中国海军史的学者,尤其是甲午战争关注颇多,出版有多种专著。为推动中国海军史研究,主编了这套丛书。该书为这套丛书的第二种。如书名所见,收录了四种外国人的航海日记。一份是北洋水师外购军舰的回航日记,一份是池仲佑的《西行日记》,一份是余思怡的《航海琐记》,一份是《清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东巡日记》。据陈悦说这几种日记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故翻译出来,供相关研究者利用。对于推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有所裨益。我有一段时间也关注甲午战争史,但是没有做过专门研究,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戚其章等老先生致力于甲午战争史研究,成绩卓著,多有学习。这些资料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甲午战争史研究进一步深入。

来泉城之前,我通过网络查到了济南的旧书市场,只有位于中山公园内的旧书交易市场,因此很想去看看。本来我想周五的时候去,但因为拜访完路遥教授后,晚上还与同学见面,已经没有时间再去逛了。只好改在第二天的下午。上午开会,吃过午饭后,距离下午回津还有一点时间,我便打车前往中山公园,可惜到了以后才发现从当天起书苑南区进行改造,自当日起书市暂停营业。这让我很是郁闷,只能望门兴叹。我不禁有点后悔昨天没有过来。没有办法,很多事情或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吧。不过后来不止一个朋友对我说,中山公园的旧书市并没有什么书可以淘,这多少让我心里好受一些。不过,没有淘到书,我总是心有不甘,突然想起以前曾去过英雄山文化市场,记得也曾在一些书店淘过一点书。于是我再次驱车前往那里。结果和几年前没有什么变化,由于是下午,英雄山前面的自由市场已经人去摊空了,只能到市场里面的书店去寻书,遗憾的是这几家书店都是以教辅为主,很难寻到我所需要的书。好不容易在一家书店寻得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孙犁耕堂文录十种中的四种,品相很好,可惜要价太贵,让我望而却步。然而我实在于心不甘啊,看到旁边还有一家新华书店,我便走进去,希望能有所收获。走了一圈,终于在历史柜前看到一些《老照片》杂志,既有最新的,也有一些旧的。恰好有一期内中有一篇写天津租界的,里面还有几张照片所没有见到的,这让我有些兴趣。随后我又选了很多往期的《老照片》,大约十几本。不同于其他新华书店,这里竟然还能打八折,多少让我心理平衡一点,哈哈。收了这么写《老照片》,我才算心满意足地离开,前往济南西站,踏上回津的行程。

虽然此次济南淘书之旅,并不算完美,但也算有所收获。我期待着以后有机会再来泉城淘书,希望再去中山公园,无论是否能淘到书,都要了一下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