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破的双雪涛评论
在桌面上打开5月份要写的对双雪涛的评论,那时候对他满怀喜爱,列下了要写的一些点。然后就没时间,然后就看到了新书,然后又不太喜欢了。在清理桌面,觉得直接delete有点可惜,所以就把残篇先搬到日记上,说不定以后会补全。
好像提出的问题比答案要多呢hhh
诗意 p175 《长眠》
建构东北,记忆和虚构
评价一个当下的正值上升期的作家是暧昧模糊的。首先他离读者太近了,他的生活是我们熟悉的,他的时空是我们共有的,在这个距离里的观看难免有些尴尬;其次,他太年轻了,你不知道他还会如何改变,后来会不会打翻你现在所有的名誉和定义。
然而这两个问题,我想也是有解决之道的。
对于年轻作家来说,风格更重要还是内容更重要?
双雪涛的艳粉街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真实的
王小波的长安城,虚拟的
苏童的香椿树街
苏:这个世界给予作家形形色色的礼物,体积不同,包装不同,但打开来看箱底,通常就是一个村庄,一个城市,或者仅仅一条街道,如此而已。
虚拟的
荒诞
诗意
妙趣
野蛮生长
“小说是精神的蛋,你得慢慢孵它”
实话说我常感到孤独,也因此觉得愉快。多年以来我都想钻入人堆里,与人发生紧密的联系,可是就像我养过的宠物一样,我无法改变自己,它们也无法改变它们,我不爱动弹,它们就会咳嗽,它们有跳蚤,我就会烦恼,所以终于还是分散。
双雪涛像挣扎似的地抛掉东北生活经验,他试图寻找更多的意象和意指方式。但他不知道,读者在看到“艳粉街”的瞬间,竟然会舒一口气,既是因为感到熟悉亲切,也是一种担心的解放,担心他跑了那么远却空手归来。
作家的风格是否是好事?
我更倾向于将作家的写作风格看作是天赋+经验的合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