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中上海城市影像的历史演变
摘要:城市孕育电影,电影重构城市。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摇篮出现在各个时代的电影影像中。中国电影为上海的城市形象进行影像景观的书写,而上海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表达的话语空间。通过中国电影在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九十年代这三个阶段来展现上海城市影像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中国电影史;上海城市影像;历史演变
1896年,在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电影进行了第一次放映,也是电影传入中国的源头。1909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虹口大戏院。二十年代开始在上海拍摄《难夫难妻》、《劳工之爱情》、《阎瑞生》、《孤儿救祖记》等多部故事片,中国民族电影正式确立。同时,上海建立了多家影视公司,包括黎民伟和李应生在1926年建立的上海民新公司,其中欧阳予倩、侯曜等导演拍摄了《玉洁冰清》等多部影片。还有由但杜宇建立的以唯美风格为主的上海影戏公司,其公司影片的构图、造型、布景等都以美为旨趣,如史东山的《杨花恨》等。可以看到,上海这座城市是中国电影史最初的起点和摇篮,电影从上海开始发展。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电影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主题。同样,影片中的所建构的上海城市影像也在不停的进行演变。
一、三四十年代电影中的“罪恶之城”
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黄金年代,拍摄了多部经典的左翼进步电影。在帝国主义侵略、资产阶级剥削、国民党政权压榨、上海资本经济和殖民经济畸形发展的背景下,这个时期所拍摄的左翼电影中上海被视作为民族危机的罪恶之城。上海城市形象也笼罩在民族国家话语和自足的都市话语的冲突之中。在这座城市里,灯红酒绿、疯狂奢靡、颓废堕落、散发着浓浓的殖民气息以及对中国传统的背叛。城市里各种对立冲突混杂在一起:民族对帝国、底层对上层、女性对男权等矛盾不停的在城市中上演。在夏衍编剧,沈西芩导演的《上海二十四小时》中通过在24小时内工人和资本家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强烈对比,表现了发生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的社会阶级矛盾,将城市里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批判性的表现出来。女工疲惫下班回家而资本家太太刚刚睡醒;太太泼在地上的鸡汁对应童工手上留在地上的鲜血。沈西芩的另一部作品《十字街头》通过四个青年人在上海的不同经历反映出知识青年对生活前途的思考。从影片中明显的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民间弄堂和城市中现代化的异域建筑以及电车等现代化交通的鲜明对比,展现出了真实的都市生活环境,更加同情不受这个诺大的城市接纳前途未卜的青年人们。蔡楚生的《渔光曲》里的上海是帝国、资本的代表,小人物完全不能在这座城市中生存,这个城市有多光鲜,贫苦人就有多悲惨,空前的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混乱。吴永刚导演拍摄的《神女》是无声电影的代表作,导演将低贱的妓女和伟大的母亲集结在同一个人物上,通过女主公在这座城市中所遇到的人和事,毫不掩饰的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病态,揭开了社会的黑暗面。在电通公司袁牧之拍摄的《马路天使》的片头闪现中可以看到上海城市中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舞厅、酒吧、咖啡厅、电影院等消费化娱乐场所,这些空间中都是商人、官僚、军阀等人物生活的场所,而这些人物亦是邪恶、暴力、黑暗的指代。影片中的他们掌握着这座繁华的城市,他们在城市中为所欲为释放自己的“本我”。他们压抑着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小弄堂中的小市民以及外来人口,有着严重的阶级、贫富差距。在这一时期的影片中,上海站在正义的对立面,人们想要将这座城市消灭,就好像这座城市的灭亡能带走所有的苦难和不公,所以上海也自然而然的完全成了一座罪恶的、需要被改造的城市。
到了四十年代,在1937年到1945年战争期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上海被视作租界区,又叫作“孤岛”地区。这时日本和西方国家尚未正式开战,西方列强在上海的租界区得以存在,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但却不能进行抗战题材影片的拍摄,绝大多影片是以迎合观众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电影,形成中国电影史上又一个投机性商业片生产的高峰。1939年《木兰从军》的成功也掀起了古装片的热潮,但由于大部分公司只注重古装片的传奇性和娱乐性导致了古装片的畸形繁荣。在畸形繁荣的背后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时期的观众多是从沦陷地区中小城市逃难到上海的地主阶层,而电影是她们消遣娱乐的方式。同时,除了古装片也有《花溅泪》等时装片和喜剧片的拍摄。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本占领,上海的影业也被日寇所掌握。1945年到1949年战后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上升为主要的矛盾。这时期影片中的上海有多重生活的表现,但依然未摆脱“罪恶之城”的城市影像。其中包括蔡楚生、郑君里导演的情节剧史诗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表现整座城市和时代的社会变迁,延续了三十年代中的上海生活,其中也不乏对城市中资本家以及不公现象的批判。郑君里导演的喜剧电影《乌鸦与麻雀》表现了生活在上海的底层人物群像的生活,塑造了不同的市民形象,也展现了上海光鲜背后的另一面,充满了讽刺和隐喻。另一方面,文华公司的佐临、桑弧等导演导演了一系列都市轻喜剧《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将上海城市中上层阶级的日常生活用轻喜剧的风格表现出来,但却从繁华城市的市井生活中感受到一种虚无感。三四十年代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影像就是如此一座滋生不平等、思想堕落、道德败坏的罪恶之城。
二、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电影中的“新生之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基础,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为社会主义而服务。电影事业开始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国家建立了国营电影生产体系、工业体系以及发行放映体系,国营制片厂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由电影局统一进行题材规划,各电影厂承接拍摄任务,最后由电影局统购统销进行放映。在这样的环境中,电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政策宣传的工具以及为工农兵服务的人民艺术。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涉及生活中的各行各业,题材样式上丰富多彩,包括儿童、民族、战争、生活、喜剧等各种风格。大部分影片都是对社会主义新风貌加以描写,表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的喜悦之情,创作者也毫无顾忌的宣泄着自身的政治理想。在这十七年时期电影宏大政治话语中,上海的光鲜亮丽的现代化都市影像开始被弱化甚至被消解,逐渐褪去“东方巴黎”的光环,一改往日造梦机器的面貌,成为了具有政治意向的代表。这个城市的象征也转而从南京路上珠光宝气的先生、太太和弄堂深处穿着高叉旗袍的小姐名媛,摇身一变成为了穿着几十年前流行的那种蓝布制服,头戴黄绿色解放军帽,大步流星,积极奋进的工人。这时期影片中的工人不再像三四十年代那样弱小无助贫困被各方势力压榨,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黑暗中见不到一点希望。工农兵、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的劳动人员都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不是愚昧落后的代表,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主人。影片中批判着旧有的生活方式,讴歌社会主义力量的胜利。
1953年,新中国经济建设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建设蓬勃发展。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极大的鼓舞了电影工作者的热情,解放了他们的思想。并在此号召下拍摄了《祖国的花朵》、《女篮五号》、《大李和小李》等影片。在这些影片中,上海的城市影像从灯红酒绿变得健康向上。如生活片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里面的上海女性不再是穿着高叉旗袍的名媛小姐,他们的生活也不再是喝着咖啡听着爵士乐。她们变成了一群积极、健康、向上的国家女篮球运动员。她们热爱运动,有着乐观的心态以及为国家荣誉而努力的使命感。高楼大厦等空间也变为了运动员们所居住的集体宿舍。曾以十里洋场为标志的老上海不见了,被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所掩盖,在政治话语的改造下,上海城市影像不再是一个具象化的城市,作为社会主义新生之城,变成社会主义事业政治符号的一部分。
三、九十年代电影中的“怀旧之城”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新世纪来临,改革开放持续深入。中国的经济得道巨大的发展消费主义高涨,除此之外,全球化的浪潮也波涛汹涌。上海以中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地位再次出现,转型为全球化时代新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球上海的现代审视和未来想象不同,昔日“东方巴黎”“十里洋场”的老上海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产生了与新上海异曲同工的文化形象。有关老上海的影像记忆被理所当然地重新赋予了现代发达性、充分全球化的想象,一股全球性的上海怀旧热潮由此蔓延开来。”三四十年代的南京路、黄浦江、欧式建筑、舞厅、电车等凸显着老上海的韵味并成为了许多怀旧影片选择的对象。除了这次固态的城市标志,怀旧影片中更为鲜活的是老上海人的生活情态。通过演员的表演,日常空间的布置、色彩的搭配、光线的调度等手段讲述早期的沪人、沪事、沪风并赋予这座城市别样的色彩,进而渲染出怀旧、沧桑的历史感。在九十年代怀旧热潮的影响下,两岸三地的导演分别通过影像重构出了他们心中老上海的形象。
大陆导演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黑帮空间的背景上重新建构了老上海的舞厅生活。风姿绰约的舞女、华丽多彩的场景、三教九流的顾客一下就把我们拉回到老上海上层社会奢靡的生活中;香港导演关锦鹏的《阮玲玉》讲述了中国早期电影界知名女演员阮玲玉的演艺生涯,以及她与张达民、唐季珊、蔡楚生三者之间的恋情的故事。影片将阮玲玉主演的默片片段和对阮玲玉的生活的演绎艺术性的结合起来,以阮玲玉生活的视角再现了上海在三四十年代的特有符号,包括洋房、电影、舞厅、旗袍等女性化的市井空间。通过对阮玲玉一生的演绎,想像性的重构上海城市影像,除了对老上海的怀旧,也表现了对老电影工作者的尊重,是一部非常年代的电影;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海上花》改编自张爱玲注释的韩子云的小说《海上花列传》,讲述的是在十九世纪未的上海英租界里,一所名叫“长三公寓”的高级妓院里的几个女人用生存、竞争与心计作武器参与两性斗争的故事。其中的长镜头和缓慢的运镜,精致房间的布置、日常的上海话对话、女人们的旗袍等将上海韵味把握的张弛有,完美的再现了老上海的生活。
四、结语
作为中国电影的起源地,上海注定与中国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海也以自己独特的韵味存在在各个阶段的中国影片中,为影片提供奇观化的空间,成为导演表现主题、情感的一种手段。从三四十年代影片中的罪恶之城、十七年时期影片的重生之城到九十年代影片的怀旧之城,中国电影一直记录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成长足迹、历史演变。另一方面,通过影片中的上海城市影像的历史演变,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在每一个时段的变化特征,间接的表现了整个中国社会史在几十年中的变迁。
参考文献:
[1]李晓灵,王晓梅.空间生产和身体言说:中国电影的上海城市想象和建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06):42-48.
[2]张跃龄.浅析中国城市形象在电影银幕上的三十年变迁[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4):74-78.
[3]衣凤翱.新中国前十七年电影中的上海影像[J].齐鲁艺苑,2017(0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