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博物馆淘书记

此次去澳门,停留的时间并不长,自由行动的时间只有两天。因此从香港坐船到澳门已经九点多了,小包子在船上就睡着了,我们打车到宾馆已经十点多,加之白天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等处已经非常疲惫,故早早就休息了。我们所住的宾馆距离大三巴牌坊很近,因此无需打车或公交,直接步行即可。我们在路上又在一家小店吃了早点,是澳门特色的猪扒包,还真是不错。而后我们便前往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还是最为著名的“澳门八景”之一,旁边则有澳门博物馆。由于这一带是澳门的老街区,我们是边走边看,走走停停,这里具有浓郁的教堂气息,有玫瑰堂、天主教主教公署、仁慈堂大楼、邮政局大楼等建筑。我们还参观了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还在办公中,但可以进入院内参观。更多的时间还是花在了澳门博物馆里,虽然规模和布展比不上香港历史博物馆,但是对于我们了解澳门的历史以及社会文化生活,还是足够的。当然这个是收费的,不过不贵。看了大概两个多小时,我们出来去下面的纪念品店逛一逛,才发现里面还有一些书,让我多少有些惊喜,自然是不能放过的啦。

纪念品店里有不少澳门方面的书,大都是一些图文并茂的书,这也符合纪念品的定位。不过,对于对澳门没有多少了解的游客来说,这也是适宜的。我翻看了一圈,选购了三册书,三种类型的。首先是一本《澳门掌故》,王文达著,澳门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这是一本遗作,因为王文达先生去世于1981年,而该书第一次出版则在1999年,也就是说在他去世18年后才得以出版,真的是历经曲折,颇为艰难了。不过《澳门掌故》的文章最初是发表在《新园地》旬刊,后《澳门日报》创办,新园地作为其副刊,《澳门掌故》得以继续连载。后来因故停笔,结集也迟迟未能出版,直到借着澳门回归祖国的春风才得以出版。王文达原籍福建泉州,生于澳门,出身名门望族,因家道变故,赴新加坡工作。后来生意结束后返回澳门发展,除了开办照相馆外,也开始关注澳门的历史掌故,经常去草堆街、烂鬼楼一带的旧书摊搜寻有关澳门历史的书籍,并与清史学者王宗衍多有交往,得其帮助者甚多。此书便是他长期关注澳门并以亲历者之事所成。该书内容颇为丰富,对于了解澳门之由来、澳门之历史遗迹、社会风俗,以及文化教育都很有价值。查相关资料可知,很多研究澳门的论文及书籍,都参考了该书。可见,该书决非一般游览志所可比也,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以50元澳门元购的。
另一册是《梦中京华》,此为陈炜恒文存之一种。陈炜恒,1962年生于台山,2007年病逝于澳门,可谓英年早逝。他自认平生三大爱好,即买书、闹人、食肥猪肉。虽然大学专业是会计,但却喜欢研究历史、文化、民间艺术等,先后在澳门日报、澳门政府新闻司工作,后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活跃在澳门。去世后,其收藏的古籍全部捐赠给澳门大学图书馆。《梦中京华》主要收录的是他1995年至2004年多次来北京的见闻散记。之所以取此书名,据他自己对友人说乃是“北京已成为我的记忆”。收录的文章中有很多谈及他在北京淘书的情况,无论是琉璃厂、西单还是王府井,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也正是我所喜欢的。我虽然也算是喜欢淘书之人,京津也不过咫尺之远,然却一次没有去北京的旧书市场淘过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也或许自己终究只是一个假爱书人,所求的不过是一种暂时排解无聊的方法而已。该书为澳门传媒工作者协会出版,2008年3月第1版,印量仅有1000册。此书以25澳门元购的,幸好不是250。

最后一本是《子女记忆中的父亲——叶挺相传》,叶正大、叶正明、叶华明、叶剑眉、叶正光著,澳门文史资料工作计划出版,2006年9月出版,该书为澳门文史资料书系之一种。定价是澳门币80元,以澳门币10元购得。熟悉近代史的都知道,叶挺将军在北伐当中曾是著名的“铁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获得“北伐名将”的美誉。后来还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他还曾护送周恩来到香港。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但是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逮捕,入狱长达五年之久,直达抗战胜利后经过多方努力,才于1946年3月获得自由。我们上学时在小学课本上学过的《囚歌》,就是叶挺将军在监狱中所作。至今还记得这首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除了这首《囚歌》外,他在狱中还写有《囚语》,是他从事革命事业的回顾。令人悲痛的是1946年4月8日,他与妻子李秀文、五女儿叶扬眉、小儿子阿九,和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一同乘坐飞机从重庆飞往延安途中,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遇难身亡。当然,这也是我之前大致了解的一些历史。实际上,叶挺将军一家和澳门也有很深的关系。自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便先后流亡德国、法国等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他非常关注国内局势,遂于1932年隐居澳门,此后直到1937年底出任新编第四军军长才离开澳门,因此叶挺一家在澳门生活了长达5年的时间。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澳门文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才决定出版该书,以献给叶挺将军诞辰110周年。该书收录了大量叶挺及其家人在澳门生活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在苦闷的岁月里,叶挺将军是如何度过的。在澳门期间,叶挺曾计划开办书店,希望借此来接触进步力量,可惜未能实现。他甚至还与李济深、蔡廷锴、蒋光鼐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频繁接触,支持他们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立场,不过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并没有消磨叶挺将军的革命意志,他在等待着时机。叶挺一家在澳门居住在贾伯乐提督街76号。据叶剑眉所写回忆文章,这栋房子是其外公的房产,而且叶挺的子女有7个都是在澳门出生的。当时叶挺一家的生活也主要靠老丈人的资助。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叶挺经常带着家人到路环野餐、游泳、拍照。后来该地方作为澳门学联的会址,再后来成为澳门妇联第二托儿所。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并未能前往叶挺将军居住生活过的地方探访。该书除了一些回忆文章和叶挺将军大事记外,更有价值的是收录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尤其是叶挺一家在澳门生活的照片,还有就是《囚歌》《囚语》《与蒋介石的对话》等的影印手迹。后面还附有纪念叶挺将军诞辰100周年相关报道和内容。
虽然只是购了三册书,但我感觉收获却是满满的。如果不是担心回去的时候行李太重不好带,我恐怕还会多买两本书。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再来澳门看看,寻找那些逐渐消失的历史遗存,感受澳门丰富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