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日记] 20190823-0825 科隆行
20190823-0825 科隆行
不负好时光,静下心来写点东西。
不知道如何开头,还是从一张照片说起,这是8月23日早上从法国Arras出发走到火车站拍下的,深蓝浅蓝紫色粉色黄色的天空,我好像是第一次见到,十分惊艳,自然带给人的愉悦感和幸福感真的远远超过物质。

从这个火车站出发,我和朋友一路从Arras中转Lille,再转Brussels, 最后来到此行目的地Köln(德国科隆)。先放上出火车站落地的第一张照片,漂亮地喜出望外,惊喜叠加,嘴里只能不停地“哇”。


这两张便是从科隆中央火车站内部拍到的,钢铁和玻璃结合的设计,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尤其是第二张,仰头便是著名的科隆大教堂。一落地的感觉就是浓重的工业风和历史感。但是我急着找接我们的朋友Guido先生和他的妻子Rita,只匆匆看了两眼,天公作美加上出游的欢喜,觉得自己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为什么这次要来科隆呢?对于我个人真的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五年前我刚去上海工作一年不到,利用公司假期做了一份兼职口译工作,认识了这位德国科隆人。但是我没有想到此后五年直到我来法国留学直到现在我们居然还有联系,这位六十多岁的长辈在这五年里每次来上海出差都会安排和我匆匆见一面,交换礼物,由我带着尝尝中国美食,一年两三次偶尔的跨国短信跟我说过不少年长者的箴言和鼓励。我心里很感恩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有这么一位无论年龄学历资历经验等等各方面优越于我很多的“老”朋友。那时候更没有想到会有这次科隆之行,这是当他得知我来法国留学后约定好的。Guido和她的妻子Rita在火车站接到我和我朋友后,简单寒暄,把我们的行李拿到了他停在地下车库的后备箱里,从这里我和朋友这趟旅行的观光也正式开始了。
第一站:科隆大教堂


这所声名远扬的黑教堂带给我这个游客的震撼感毋庸置疑,走到离教堂建筑本身一定距离的广场上都无法拍到它的全貌,太高太大太有沉重感。在这样的建筑物面前人的渺小感也无须多言。其实来科隆之前我自己做了一点简单的功课,在网上找了这所教堂相关的纪录片来看,断断续续建了600多年的教堂如今还处在陆续修缮的状态,里面供奉着发现了圣子耶稣的东方三博士(three kings from orient)。之后由Guido和Rita带着我们进入了教堂里面参观,在门口会有工作人员提醒“进教堂要脱帽”(hats off in cathedral)。其实如果不是有人带着,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参观教堂只能从自己的美感欣赏建筑之美,至于其中的装饰摆设等等根本看不懂。进去之后,Guido和Rita跟我们介绍了很多,但是仍然似懂非懂。这里列举一二:

比如这一张,如果不是Guido介绍,我一定想不到那个嵌在梁壁上的管状物是教堂里的乐器管风琴(organ)。照片显示不出这架乐器的巨大,据Guido介绍,在非机械时代,这些乐器的演奏都是人力操作,现在可以机械代替,至于怎么演奏,Guido的很多表达我听得真的云里雾里,现在也想不起来了。后来我们在教堂周边闲逛时,听到了教堂里传来的风琴音,不知道是不是这里发出的。科隆大教堂离除了这一座管风琴,还有其它相对较小的,没有拍下来,具体数量我也不知道。

还有这一张照片,左下方的彩绘照片是其内部的原有装饰,而右上方的则据说是后来战时被毁,后来设计修缮完成的。Rita说这个彩色格子的窗绘在完成当时引起很多争议,因为它的风格和原本宗教人物故事式的窗绘完全不同,当时引起很多科隆人的不满。Guido和Rita说科隆大教堂能存活于二战时盟军的轰炸是个奇迹。但是据我去之前看的纪录片介绍,是德国即将战败,英法美空军计划轰炸科隆时,当时的罗马教皇出面恳请保存教堂,不要将之视为轰炸目标,科隆大教堂才得以幸存不至于被毁。至于哪一种说法是历史事实,我也不得而知。我们去参观的当天,教堂广场上有一个照片展,其实是因为广场边上一家酒店正在被重建和修复,施工现场被照片展围起来防止施工影响美观。据说那是一家比教堂历史更久的酒店,我回来之后也没有做功课,酒店名当时也没有记下来,看那些照片的确可以一窥二战后期科隆的满城废墟相比双塔耸立的大教堂给人的震撼,以及对战争的唏嘘。
此后在教堂内部的参观,我们还看到供奉于教堂内部的东方三博士棺木,以及历史上任科隆大教堂主教或高等职位的神职人员棺木。(说真的这些我都看不懂!只能心里默念自己的无知)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内部的地面装饰有一段路是历史上许多科隆(或者德国?)家族的家徽,在Guido的介绍下我能看懂一点点,在家族家徽上如何判断这个家族的宗教政治经济实力。在Guido一轮轮的介绍下,我也顾不上拍照,除了附和也不敢发表什么只能显示自己笨拙和无知的意见。
从教堂出来就是科隆市中心的购物街,餐厅等等。
这里提三个地方:德国古龙水4711,德国猪肘子,老饭店和巧克力博物馆
1. 德国古龙水4711 Eau de Cologne (古龙水)
科隆的德语名是Köln, 法语和英语名字是Cologne,拼写差异很大,发音倒是相似。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些拼写差异。
教堂出来的商业街就有一个醒目的4711古龙水店,其实在火车站建筑上我们也拍到了醒目的4711。后来问Guido为什么科隆有这么多4711时,他解释说当年法军占领科隆,对这里每家每户进行重新编排门号,老香水厂的前门47号,后门11号,4711就此沿用。后来我回来百度4711古龙水的来历也确实如此。Guido给我和朋友一人买了一瓶最小的基础款纪念品,3欧一个,可以放进笔袋。我回来查,作用有点像国内的花露水,适合夏天用,可以随身携带。我一直有用清凉油的习惯,上一个用了两年多到期了,正好换掉,朋友说是完美替换。很开心。
2. 德国猪肘子pork knuckles

上图是当天Guido带我们走到教堂附近莱茵河畔的一家猪肘子店吃的。猪肘子+土豆泥+酸白菜,一盘沙拉,一瓶矿泉水,一瓶气泡水,43欧左右,我觉得很贵。但是不得不说猪肘子好好吃,超出了我对猪肉有过的期待。我觉得它的肥肉比瘦肉还要好吃,“十分Q弹”,我自己吃猪肉很少吃肥肉,那天小心尝试,真是惊艳到我了,还想回法国去超市买一个猪肘子自己烤。我的朋友几乎不吃肉,这么好的美味,我是没办法理解素食主义的。另外一盘十几欧的沙拉配面包也很好吃,尤其是各种菌类,吾爱。
下面是一张莱茵河的照片:

看得见双塔高耸的黑教堂,远处的桥想必便是挂满情侣爱锁的霍恩索伦桥了。我们没有登上去看。
去科隆之前我的功课做的不足,竟然不知道莱茵河横穿科隆北上。还傻傻的问Guido和Rita这是不是莱茵河?是莱茵河主干道还是支流?对方说“This is Rhine.”再次鄙视自己的无知。
后来Guido和Rita还带我们去参观了一家据说很有历史的brewery(啤酒店),其实也是饭店,进去溜了一圈出来了,Rita还用了里面的卫生间。这操作很接地气,哈哈。这一家饭店就在教堂旁边,应该很有名气,我们进去时有几桌都是中国游客,估计是慕名而来,Guido还用中文打了招呼。我拍了一张饭店门口的照片,和一张饭店内部装潢。


最后,Guido和Rita还带我们去了河畔的巧克力博物馆,我们没有进去,在大堂处的巧克力商店转了一圈,里面各种奇形怪状的巧克力很有意思。

当天上午十点多到科隆,到下午四点多的样子Guido就带着我们往回走了。我以前一直以为他家就在科隆市,没想到后来他开车带着我们四十分钟左右才到的家,在一个叫Nörvenich的小镇,而且还是避开了晚高峰。心里真的很感动,我一个无名小晚辈,来这里“蹭吃蹭喝蹭玩”,真的何德何能。可是到了他家,更加不好意思,带我们参观他家,给我们准备好了客房和零食,还有丰盛的晚餐,从面包点心到意面到甜点,还有酒水…心里觉得无以回报。但是Guido说“ A welcome dinner is must"。真的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激。那几天天公作美,上周六周日还是阴雨绵绵的冷天,我们去的那个周末天气好得出奇,好像回到国内的夏天。晚上我们在他们家的小花园里看到了很明显的银河和满天的繁星,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北斗七星,Guido的iPad和朋友的手机里都装了识别星星形状的软件,我们看了又看,饶有兴致。其实Guido和Rita说我们运气好,能看到那么多星星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Guido和Rita的家里的摆饰充满心思,很多很多年的老物件,都是老夫妻两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家里的小花园里布局得也很好,有Guido中意的BBQ烧烤区,有一个小暖房,Rita在里面和周围种了很多番茄和茄子,各种烹饪用的香料:迷迭香薄荷罗勒等等。有一个摆了各种工具的小木屋,西方人喜欢徒手造房的那种工具。有一个小池塘,用了循环水系统,里面还有鱼。后来我回到Arras再回想在Guido家度过的那两三天,甚至觉得不真实。我之前和Guido在上海见过好多次,第一次因为工作更是前后忙了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但是他的妻子是第一次见面,我们朋友都觉得她说话很温柔,待我们非常非常好。朋友说她“温柔又有一点点可爱”。Rita自己和我说她和Guido已经共处三十八年(“We have been a team for thirty-eight years.”)我听得很感动,他们的互动的确温柔,和谐,有默契,不紧不慢。我们在花园里聊天时,Rita已经在厨房里准备晚饭,一些做沙拉的材料直接从园子里采摘。早在几年前我在上海第一次见到Guido时,他告诉我我和他的女儿一样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对我这么好。放一些Guido和Rita家的图片。
第一张拼图前四张是我和朋友在他们家住的地方,这一整间Guido叫它Overseas Clubs,客房本身是一片区域是中国风的装饰,一片区域是非洲风,外面的酒吧吧台墙面上还贴了巴黎蒙马特的路标。看得我心服口服…下面两张是我们吃放的一个面对小花园的玻璃房,早晨和晚上。
第二张拼图是他们家的小花园,Rita在这里花了很多心思。


第二天Guido带着我们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被他们称之为“小凡尔赛宫”的奥古斯都堡,位于附近城市Brühl, 是当年的德国选帝侯和科隆大主教的官邸之一,后来一度被德国总理用来接见外国贵宾的地方。内部参观有专门的讲解员,Guido为我和朋友租借了中文解说器,内部不能拍照,我就放一些外景照片吧。对于不了解德国的游客来说,这里应该是个小众旅游地,对于还没去过凡尔赛宫的我来说,这个城堡也足够好看了。回来后我在谷歌上看到了一些中国游客对这里的评价,甚至不乏负面的,但是我和朋友都一致觉得值得一去。



另一个地方是叫Nideggen的小镇,也是驱车前往。是一个保存得很好的老镇,也不知道是不是中世纪风格,总之断壁残垣的老城墙有些看头。我们去的当天一对新婚夫妇在那里举行婚礼派对,音乐和舞蹈,新人和正装嘉宾相得益彰,又是傍晚时分,氛围十分好。上午在奥古斯都堡那里也看到很多拍结婚照的新人,对于我这个大龄女青年,只能只羡鸳鸯了。

这个小木屋里放了很多原物主不再需要的物品,书衣服鞋子器具各种东西都有,我们去打开还看到了一个滑雪雪橇。喜欢下厨的Guido翻到了一本食谱,美滋滋地放回了车里。这种用二手物品的循环理念在法国也做得很好。个人觉得欧洲的环保理念的确是先于国内的。




第二天晚上回去Guido给我们做了烧烤,Rita带我们在小镇上走了一会,带我们看了他们家附近的一个小城堡,令我们惊奇的是,城堡有人住的,当天他们还在开派对,我和朋友两个中国姑娘笑谈“居然见到了真正住在城堡里的人,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哈哈。然后有走了走周围的小路,有牛有羊,有点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乡下时光,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是在那样的田间劳作,种田养牛有菜园,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是出生在那样的中国农村,可是我们这一代读书上大学去大城市,与自然生活似乎越走越远。刚来法国时也是一样的感受,很多自然生长的东西都不认识,工业化城市化数字化带给我们的变化,有时候分不清好坏。




第三天早上我们在Guido家吃完早饭后,我们就要按计划走了。在Guido家门口和Rita告别,以及在车站和Guido告别时我都忍不住要哭下来,其实已经哭了。我自己本身泪点很低。在国外读书有时候很辛苦,特别是刚来的时候,这一次暑假快结束来科隆玩了一趟,在Guido家住了几天,一路上无论吃喝还是游玩都有Rita和Guido的照顾,照顾得太好,让我回来Arras几天还有点不真实的感觉。我心里的感激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只希望自己以后能有回报他们的机会和能力。
离开科隆后,我和朋友按计划又去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布鲁日两个地方。朋友之前去过布鲁塞尔,我没有。我们在那里转车去布鲁日,停留了四个小时左右,算是陪我逛一下。我们下车的地方是各种现代建筑和高楼大厦,恍惚间好像是国内的现代,然后我们步行半小时不到去了布鲁塞尔的大广场和尿尿小童那里。一路拎着行李没有Guido和Rita的照顾,我还没缓过来。


然后晚上八点多点到的布鲁日,行前没有做好功课,从下车的地方到我们预定的旅馆,我和朋友折腾了快三个小时,人在囧途的滋味体味深刻。第二天才开始游玩。布鲁日的确很好看,一条环状湖围绕着内城,也许是旧时的护城河,在不同的方向还建了哨岗,我和朋友路过三个,是不同风格的。







在布鲁日和朋友笑谈说我们游走在中世纪,那些建筑的确保存的很好,自然环境也好,节奏很慢。我们也一扫昨天的车马劳顿,在布鲁日一天玩得很开心。满足了我自己对一个中世纪老城的想象。当天晚上我们就坐车回了里尔,再从里尔转火车回到Arras。
最后,这篇依旧流水账一样的游记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天,但是写了这么多字也写不尽这次出游的开心和感激。仅仅在外面四天三晚,我想我会怀念很久,我想以后的很多次旅行也不及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