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i am reader】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近年的出版市场,很是偏爱遗稿、遗作,比如在图书热销榜上很久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比如诗人叶青的《雨水直接打进眼睛》,再比如我正在读的这本《此生未完成》,一位复旦青年教师长达一年四个月的“抗癌日记”……
遗稿、遗作的出版,不排除出版商出于营销考虑,但对于销售,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人们更关注“死亡”了。相比早些时候,尤其是国人们提及“死亡”时的忌讳和不吉利,如今“死亡话题”开始渗透于普通人日常的话题,甚至有不少地方对青年人进行“死亡教育”。然而,这相比西方哲人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经典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少年维特之烦恼》、儿童读物《小毛驴与我》等对青年一代的“死亡”认知和启发,我们已经晚了太多、太多。
说回这本《此生未完成》,其作者于娟,生前并不是一位纯粹意义上的作家,但她满腹诗书、文字真挚,在最难捱的抗癌时日里,选择了用文字分享和记录生命最后的旅程。
书中分为“病隙日记”“人间烟火”“唯念芳辰”三部分,各部分再由不同章节组成。从患病日常到人生感得,从家人、密友、医生到导师、同事、陌生人,作为读者,我们很容易从文字中认识于娟,一个带着生活镣铐,却率性而为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面对死亡威胁时,仍惦念“此生未完成”的理想主义者。
回想起数年以前,在网络上读过一篇报道,报道内容大致是:怀着丧失独女之痛的母亲,回到乡村种树,通过帮助女儿完成遗愿来淡忘伤痛……
直到今天,在《此生未完成》的最后,看到作为附录出现的山东曲阜能源林项目,才恍然彼此间的联系。原来,于娟去挪威学习环境经济,专业就是生物质能源政策研究,她钟情于挪威的森林,回国后,反复思考发展能源林对绿化、碳汇、可再生能源、山区脱贫的意义,希望结合自己课题项目,在家乡建立能源林研究基地。于娟已逝,树木丛生,或许,这是这本书取名《此生未完成》的深意吧?
如果说“死亡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那么此刻的我真的很需要被教育教育。近来工作生活得机械,让我感觉自己像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又如行尸走肉。曾经谈理想、讲抱负,现在嗤之以鼻这样“画饼”,像极了《波兰来客》中那句广泛流传的诗句——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好了,也就只有这样开个小差看看《此生未完成》,然后重新投入无尽的码字中......
© 本文版权归 joansophie0723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