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大师曾旭:全面剖析建盏釉料
曾旭简介:建盏工艺师
1979年研制仿宋瓷建盏试制小组成员曾腾甫的传承人
国家高级技师(一级)
陶瓷工艺美术师
九天夜华盏的创始人
曾旭1981年出生于建阳市水吉镇池中村池中瓷厂(也就是恢复宋瓷建盏的厂址),师傅曾腾甫是1979年第一批研制仿宋瓷建盏试制小组成员。父亲曾宣甫是池中瓷厂龙窑烧制的师傅,母亲郑月英在瓷厂负责建盏坯体的塑型。出生陶艺世家的曾旭自幼跟随父辈从事建盏复兴事业,师从名师的他,作品釉色典雅新颖,金属感强,功力非凡,得到众多内行家的认可。其烧制的九天夜华盏:釉色黑、胎体较薄,这只黑底银斑的全釉盏,仿佛九天上的星空,美不胜收,很受消费者和收藏家的青睐。

曾旭说:建盏,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皇家点茶斗茶的御用器具,到了元代,建盏由盛转衰,烧制工艺失传,造成建盏文化近800年的历史断层。恢复建盏仿宋瓷工艺,难度在于釉料的配方。
一、釉对建盏的制约
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纹。对建盏而言,釉层太薄,釉不黑,釉薄处呈酱色。再则,釉层薄,兔毫斑纹短,不流畅。油滴(即鹧鸪斑)斑点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条件。但是,高温厚釉给建盏带来的缺陷是很难克服的。
釉料造成的三个难题:
一是釉厚干燥收缩大,易使釉层开裂,与坯粘不紧,烧时易缩釉或脱釉。
二是建盏在1300℃高温烧成,此时釉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使釉层从上到下逐渐加厚,釉层厚度上下不均,对斑纹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是只要釉层过厚,或烧成温度过高,或烧成时间过长,釉就流下粘底。

二、 建盏釉料的地理属性
曾旭说建盏的"建"字说明了它的原产地:建州,今天的福建南平建阳区,建盏的泥料取自闽北地区特有的矿土——红、黄壤土,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的有色粘土。
烧制建盏的釉矿石以石英为主,也有长石或草木灰,带少量粘土,含铁量高,属于铁系结晶釉。
建阳区水吉镇池中村、后井村的土壤含铁量相对其他地区高出3-10%,这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所吸收的营养成分中铁元素较高。所以这里的草木灰是其他地区不能取代的。

三、釉料的三个成分
曾旭说对于建盏而言,釉料是以一定比例矿土混合草木灰磨浆而成。
一是釉基,这是基础,也就是玻璃质感的成分,大多为石英(氧化硅)一类。建盏的釉矿石以石英为主,也有长石,含铁量高,带有少量粘土,淘洗出的矿釉颜色呈红、紫色,属于铁钙系结晶釉,坯体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对釉面斑纹有影响。
二是发色剂,这也是矿物,举个例子,氧化铜发绿色,氧化钴发蓝色等等,其实建盏主要是氧化铁。
三是助溶剂,比如长石、草木灰等,其实就是一种天然碱,可以帮助石英降低熔点。不同的植物烧出来的草木灰调配的釉水效果不同。


三、釉料配方比例的多变性
曾旭说我们了解到了釉料的组成,知道矿土与草木灰的配比对于后期烧制中釉面的变化十分关键。也可以说,这个配比与复杂的窑内氛围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建盏富有变化的釉面,当然这变化也包括我们梦寐以求的曜变。

曾旭继续谈到建盏的釉料配方不能以固定成分一劳永逸。因为窑炉的新旧程度、天气、窑炉位置、坯土成分微妙的改变等因素都会令同一个配方烧制的成品斑纹不同。
效果好的配方,很可能受以上因素制约的状况会更明显,效果一般的配方,落差反而没那么大。即使是一次只烧几件的建盏师傅,也需要根据多方因素调整配方,否则环境变了,配方还不变,作品的水准会无法保证。
建盏技艺师曾旭在曾腾甫的悉心指导下,加上多年的不懈努力,潜心钻研,他的作品获得众多荣誉:
2017年《银兔毫斗笠盏》荣获第十一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奖;
2018年《鹧鸪斑束口盏》荣获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
2018年《浮沉》荣获全国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金项奖;
2019年《银油滴束口盏》荣获第十七中国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等。




曾旭的作品主要特点:釉色黑、胎体较薄,盏界最有名的当属他的“九天夜华盏”,这只黑底银壁黄斑的全釉盏,仿佛九天上的星空,美不胜收,极具较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