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重点
进入小学,孩子的生活重心从家庭转向学校,在小学这个为今后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家长教育真正需要注重的是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兴趣
这里的学习兴趣,不是仅仅指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而是探索的兴趣——培养孩子对自己好奇的事物探索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一步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面,找到孩子的天赋优势所在。
有些孩子可能喜欢翻箱倒柜,喜欢拆解东西,喜欢乱涂乱画,喜欢裁剪布料等等。这些喜好可能会破坏家里的东西,但只要家长合理引导的话,也许就能培养出一个未来的家装设计师,机械师,画家,服装设计师……如果家长只看到破坏,就开始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打骂,也许一位天才的未来之星就被你打没了!
如果家长有心,可以去搜索很多历史名人的成长故事,就能发现很多历史名人的背后,都有着家长在其小时候对他们探索兴趣的保护和鼓励。
呵护好孩子的探索兴趣,让孩子对学习能保持孜孜不倦的态度,那么,不论孩子成绩好坏,家长都可以放心孩子的未来不会差!

对于课堂学习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成就感。孩子进入小学阶段,社会适应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他人”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孩子会越来越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而,从小学阶段开始,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持需要好的学习成绩予以肯定——成绩表明与同学相比的获胜,并能获得老师、家长等他人的赞赏和肯定。通过社会评价给予的反馈,体验到自身的能力,才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成绩离不开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应该留出适当的时间,辅导孩子的学习,在孩子学习需要帮助时提供帮助。家长不能指望自己玩手机,看电视,却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当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来找你寻求帮助时,还不耐烦的赶走孩子,让孩子自己想办法,甚至责骂孩子笨,却要求孩子成绩好!
二、思考能力
注重对孩子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都无比重要,也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好处。

中国家长的一个通病是——对于孩子向自己寻求帮助时,习惯直接帮孩子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扼杀了孩子锻炼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孩子向自己寻求帮助时,家长应该先鼓励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询问孩子自己对这个问题有哪些看法,已经尝试过哪些方法,然后多给孩子提供寻找答案的途径。
三、人格培养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追求物质生活的当下,许多家长注重的都是孩子的社会成就,从小从如何让孩子将来获得高收入去培养孩子,以出人头地为目标一步步倒推,制定孩子的人生计划:培养尽量做到各项全能,压榨孩子的课外时间学习,为的是升学加分;从幼儿园就开始努力让孩子上尽可能好的幼儿园,再到尽可能好的小学、初中、高中——这都是为了考上好大学。现在更是发展到从怀孕开始就重视胎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中国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可是准备远超过十年的时间,不可不谓“深谋远虑”!但问题是: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她)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中国式家长“的通常做法就是:以”我是为了你好”的家长之心逼迫孩子,而不是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成长,可以说完全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塑造。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中国式家长”教育下,社会上太多的成年人,都没有达到成年人应有的心理成熟水平!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幸福,因为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所以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上好大学,有份好工作而安排甚至逼迫孩子。很多家长把社会成就作为孩子的目标,却忘记了:幸福才是他们对孩子的希望,追求成就只是达成目标的方法。
对于孩子的一生而言,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远胜过高成就。健康的人格才会将人引向幸福的道路。
对人格的培养,家长可能会比较陌生——明白其重要性,却不知如何教育。人格的培养并不复杂,只需要家长从小对待孩子时,尊重孩子的个性,把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去教育。教育本就是“教而育之”,引导从而培养,而不是完全逼迫。
完全违背孩子意愿的强迫式教育,只会造成孩子表面的服从,内心却埋下了问题的种子,在孩子心里不断成长,严重的就变成扭曲的人格,出现各式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人很难相处,体现的就是人格不成熟的外在问题表现。

四、其他
没有其他,特意列出这一条是因为很多家长试图寻找一条捷径,指望教育孩子就像装配机器,似乎只要将所有有效的教育方法全部照搬用在孩子身上,就能教好孩子!这样的教育观念是“舍本逐末”。
所有的教育方法都只是工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用心用情才是根本!
“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真正的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去引导孩子,而不是拿一套教育方法去让孩子适应!教育没有“万能钥匙”,家长不要期望能够把所有有效的教育方式,列出来照做就可以了。能够从以上三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去培养孩子,已经能够为孩子的将来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