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我厌恶
对某物的厌恶是由对其的负面评价发展而来的,厌恶不会无缘无故产生。要弄清楚自我厌恶,首先需要弄清楚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不是与身俱来的,这是一个从零开始慢慢建立起的系统。一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积累客观事实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系统就不断地整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将新的信息与以往的信息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对现有的系统进行调整,进行更新。所以说,自我评价实际上是整合客观事实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之后形成的一个总的概念。
比如说小朋友一开始的时候,对自己聪不聪明好不好看是没有概念的。假设爸爸妈妈每天告诉他,他很聪明很好看他就会对自己有这样的评价,但当他进入幼儿园之后,发现其他小朋友都也很厉害,自己并没有比他们突出,除了爸爸妈妈没有其他人这么说自己,他的自我评价就会根据这些客观事实进行调整,下次爸爸妈妈再夸他聪明时,因为有了其他数据做支撑,他就不会一下子将他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等同起来。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做到脱离环境完全独立地建立自我评价。无论是客观事实,还是外界的评价,都不是我们能够主观控制的,也就是说自我评价系统中所有的数据都是别人撰写好输入进来的,我们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个过程。因此,其实我们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去“评价”自己。
同样在理论上,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去“讨厌”自己。“厌恶”这个行为只能是对外的,它针对自己时是不成立的。理论上,我们讨厌的只能是“客观事实”与“外界评价”。
讨厌客观事实不会使我们产生自我厌恶。因为我们很容易就能意识到,这种情况只有两个选项,改变事实或是接受事实。改变之后厌恶自然会消除,如果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自然而然会慢慢去接受,无论哪个选项,这种讨厌无法持续存在,这种厌恶都不会导向自身,都会自动化解。
讨厌外界评价也不会使我们产生自我厌恶。比如说,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所有人都讨厌我们,我们会如何反应。很明显,我们会相应的讨厌所有人,会用“讨厌”来回应外界的“讨厌”。我们不会因此就讨厌自己,我们只会去讨厌环境,这种厌恶最终的导向是外界。
根据上文的逻辑,自我厌恶其实是不成立的,那真正困扰我们的“讨厌自己”的感觉究竟是什么?
由于厌恶只能是对外的,我们的自我厌恶其实来源于我们对外界的厌恶。如果我们将一部分“自我”依附在客体上,这个客体可以是父母、恋人、朋友、长辈等我们在乎或崇拜的人或物,当我们对这个客体产生厌恶情绪时,出于对客体的爱护,我们往往会将这种厌恶压抑起来,将被压抑的“厌恶”集中在依附在客体身上的“自我”上,通过这部分“自我”将这种“厌恶”导回到自己身上。这就成了自我厌恶。
比如说小朋友被老师批评了。如果说这是个新来的老师,“老师批评了我”后面半句接的一般会是“我讨厌这个老师”。但如果这是个一直以来他很崇拜尊敬的老师,小朋友就不会把负面情绪导向老师,反而会导向自己,“老师批评了我”后半句就会变成“我讨厌我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很多时候是没有客观事实做支撑的,有时甚至是违背事实的。“我很无能”“我很不讨人喜欢”“我很糟糕”类似的念头其实在根本上是我们对特定客体的评价。我们在潜意识中将其压抑了起来,并将其导向了自己,这是一种保护客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