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落幕:那些“都是为了孩子好”的父母,后来怎么样了?
这个暑期最火爆的电视剧《小欢喜》终于迎来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三组家庭的孩子们都考上了如愿的大学,父母们也过上了自己还算满意的生活。
但是关于该剧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养育孩子的话题却依然是一个不断发酵和无法停止的话题。
第一组家庭中大方圆和童文洁。爸爸是一个和事佬的老好人,善良正直也在母子之间不停地调和和平衡两者的关系。

第二组家庭中有个控制欲极强,单亲妈妈宋倩,还有一个无限制宠女儿的爸爸乔卫东。
第三组家庭多年在外地工作,儿子高三时回到北京,陪伴儿子一起生活和高考。可是温和慈祥的妈妈和严肃官架子的爸爸,在与儿子的融合相处中处处充满了矛盾。
这样的三组家庭,都爱着孩子,可是他们的爱往往又有着很多的不同。
关于《小欢喜》中三组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探讨也成为这个假期里,观众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
一言以蔽之就是究竟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是选择在高压下变得焦虑。

宋倩因为离异,所以把女儿乔英子当成了自己的唯一依靠和精神慰藉,学习要管,生活要管,外出见谁要管,对于女儿将来考哪所大学和走什么样的路都要全权干涉和安排。
遭遇离婚、独自抚养女儿、赚钱养家又要辅导孩子功课、既独立好胜又有着不为人知的脆弱、人前坚强人后却又敏感脆弱。
这样的人生就像是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因为得不到离异前夫的爱,于是就把所有的爱给了女儿,这种爱,表面上看是想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孩子,用生命来爱孩子,可是这种爱又是自私和令人窒息的。
乔英子想要报考南京大学,而不愿意留在北京上清华大学,就是为了想要逃离控制自己的妈妈。

为此,还差一点要跳河。
每个孩子都有三个“妈妈”:总想控制自己和安排好一生的妈妈宋倩,整天叨叨没完一言不合就拳打脚踢的童文洁,温柔体贴尊重孩子能够谈心的刘静。
可是生活中多的是前两种妈妈,而第三种妈妈总是“别人家的”——可遇而不可求。
但是,当我们渐渐长大后才发现,前两种妈妈原来也是别人家孩子眼中的“别人家的妈妈”,只是我们都忘记了,那个妈妈也一直爱着我们。
长大后,我们都想活成刘静那样的妈妈,但是绝大多数却依然是宋倩和童文洁式的妈妈。
其实,每个妈妈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妈妈,不如试着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然后一起变成彼此最喜欢的样子。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
那些被家长以「我这是为了你好」名义被迫做出自己不喜欢选择的人,现在都变成什么样子了?
很多网友讲述了自己和父母的故事。哭诉了自己的父母是如何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幌子将他们不喜欢的事和物强加给自己。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我都是为了你好”,潜台词是——你就应该理解我的想法,接受我的做法,按我说的去做,就算你觉得不舒服,那也不是我的错,因为我的动机绝对是好的,我没有什么可反省的,也不必为你的不舒服而自责内疚。
这看上去,像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
这种合理化其实也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爱不是无尽的索取和牢牢控制,适当的放手,或许你会得到更多的爱。
【羿云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自媒体主编。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专注婚姻家庭、时事热点、影视评论原创作者。不随波逐流,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新浪微博:羿云天;微信公众号:羿云天说(ID:yiyuntian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