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内疚,越戒不掉坏习惯
咱们生活中有不少人特别爱下决心,逢年过节总想下个决心改掉坏习惯。什么少喝酒啊、多吃水果啊、不再沉迷于游戏啊,但是到头来总发现坏习惯还是根深蒂固,一年到头什么也没有完成。为什么我们总是屡战屡败呢?最近,公众号“壹心理”就刊登了一篇文章。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对饮食或生活方式的一些内疚感,并不能帮我们过上更加健康的生活。相反,这些想法反而会让我们更沉迷于这些恶习。
你可能会说,这不可能吧?如果对坏习惯连内疚感都没了,那你不就没羞没躁地沉溺其中了吗?别急,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是怎么解释的。
首先,有一种观点认为,恶习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在心理层面非常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当我们忏悔时,内疚感反而激发了大脑的欲望。当我们谴责恶习时,同时也提醒自己,这些恶习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就使得它们看起来更加诱人了。
心理学家让志愿者们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一部份志愿者先解读一些含有诸如“内疚”或者“懊悔”这些词语的句子,而另一部分志愿者只解读一些中性的句子;做完实验后,心理学家再让这些志愿者们组词。结果发现,解读包含有内疚感句子的志愿者,在进行组词测试时,更容易组出与欲望相关的词,像“快乐”、“刺激”之类的;而解读中性词语的志愿者,则较少组出与欲望有关的词,而更多给出“快艇”或者“刺猬”这些中性词语。
很明显,解读有关内疚感的句子,反而会让他们联想到更多关于欲望的东西。心理学家们还发现,这些潜意识能够转化成真正的感官体验,比如有负罪感的人,更容易在办公室吃甜食,而且越提醒吃甜食的坏处从而激起他们的负罪感,反而越增加他们对甜食的享受。
其次,负罪感除了激发人的欲望这样一种弹簧效应,还会引发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当人们戒除坏习惯失败时,很容易就自暴自弃,增加对坏习惯的沉溺。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节食爱好者一旦某天多吃了一个馅饼,那么就往往会继续大吃大喝直到严重破戒。他们心想,反正今天已经多吃了一块了,那就干脆把剩下的都吃了算了。而相反,研究发现,那些能够很自然地享受美食,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的人,往往也更不容易发福。
这种效应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有研究发现,“禁止吸烟”的标志反而会增加人们的烟瘾;另外,美国人相比法国人更容易产生负罪感,而美国人的肥胖率也比法国人高很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希望人们养成好习惯,那么应该正面强调健康生活的好处,而不是过度地向公众解读恶习的危害。
第三,当想到恶习的长期影响时,有负罪感的人往往会过分焦虑,而焦虑也是消耗心理能量的。于是焦虑就会与意志力争夺心理能量,越焦虑,意志力越差。所以越是有负罪感的人,能消耗的意志力也越少。而偶尔的放纵反而能保持更大目标的意志力,使我们在接下来的情境中抵制更多的诱惑。
最后,沉溺于内疚还会让人们逃脱本应负的责任。内疚给人们提供了开脱的借口,因为内疚本身会让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受到了惩罚,从而让人们认为自己不需要再负更多的实际责任。还有研究发现,内疚还会导致拖延,当内疚感使人想起过去工作的不愉快感觉时,人们就会变得犹豫不决,害怕继续犯错误,此时,内心会有一个放纵的小人出现,告诉你,那就干脆别做了,不做就不会犯错误了。于是在内疚感和放纵欲产生冲突时,大好的工作时间就这么被浪费掉了。
所以你看,内疚感并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让人们“知耻而后勇”,与日常生活中的坏习惯做斗争。相反,沉溺于内疚还会给生活造成更多的麻烦,还让坏习惯更加根深蒂固。想要改变坏习惯,我们需要的既不是内疚,也不是焦虑,而是正视这些坏习惯,坦然地面对这些恶习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和危害,才能在未来一步一步战胜坏习惯,成为生活的主人。
本文源自:“壹心理”App(为什么内疚会增加快感?);国际在线(沉溺于内疚感的人,只是想逃脱责任)
(注,本文章是2016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