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五千年】小窝棚变大都市,舜是如何用三年实现城镇化的?(0136)
舜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搞城镇化的速度超级快,都能申请宇宙吉尼斯记录了。
当年冯姓导演出了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个场景,从一辆小轿车中出来两个人,眨一下眼,变成四个人,再眨一下眼,变成八个人。搞得女主角一愣一愣的,我的天呐,这是什么轿车?居然能装这么多人!
当然,观众的智商也是不容侮辱的,看完之后,连呼太假。
拍戏搞夸张一点儿,做出喜剧效果来,可以理解。但是,在现实中,还真有这种变戏法一样的事情,其情节设置简单,旁白严肃,但是效果却带有很大的幽默感。
比方说,《史记·舜本纪》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就是说,舜在野外随便搭建一个临时窝棚,第一年就能演变成村庄,第二年就能演变成城镇,第三年就能演变成大都市了。
参照近代世界各国城镇化的速度,一个村庄要想发展成为城镇,至少需要二十到三十年,要想发展成大都市,需要的时间更长,五十年、八十年都算短的了。
你可以想像一下,早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基础设施落后,舜搞城镇化的速度,那可不是一般的快。
根据阿蛮先生的分析,舜用三年完成城镇化,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拆迁。
比方说,某个地方被规划成交通枢纽,沿途两边的土坯房都要拆迁。开发商不失时机地盖上商品房。这样,这个村庄城市化的速度就会像坐直升机一样快,三五年就能完成。
第二种,名人效应。
当年联合国在美国选址的时候,有一个商人花重金在纽约买了一块废地,然后宣称将把一半的地皮免费送给联合国作地基。随后,这个商人又通过美国各大媒体将这个消息放出去。结果,来自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开发商们纷纷来找他租赁另一半地皮,光是预定租金就已经赚了个盆满钵满。
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先拿一半地皮免费送给联合国,再放风出去,等于是借着联合国之名作了一次影响力深刻的广告,而且还不用付高昂的代言费。接着,靠近联合国的那另一半地皮,其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这就是名人效应。
正所谓天子四海为家,天子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国都。舜作为尧选中的天子接班人,就好比是当年的联合国这一免费广告代言人,住到哪里,那里的地皮价格立马水涨船高。附近的居民,各地的权贵,为了能够接近天子,纷纷搬迁过来,在这个地方搞房地产开发。
结果,舜在三年间就完成了城镇化。
第三种,政策聚焦。
比方说,当年刚刚开放时,沿海某一个地方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但是,由于中央的政策选定了这块地方当作试验田,紧接着,全国的政策集中倾斜到这个小渔村。
小渔村的地皮立马水涨船高,海内外房地产开发商争先恐后地赶来,没过几年,原来的小渔村就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
当年舜可是内定的天子接班人,皇储级别的人物,舜住到哪儿,部落联盟的政策就会向那里倾斜一下,各种公共资源都往这里输送,想不发展起来都不行。
附近的居民们,少不了要拿到种几辈子地都赚不到的拆迁补偿款,那些奸商们,更是想利用政策资源、政府补贴,狠狠地捞上一笔。
这么说来,舜三年就完成城镇化的速度,还是比较可信的。
照舜这种三年城镇化的速度,部落联盟的发展速度,那可不是一般的快。
这不,舜觉得尧时代划分出的九州行政区,已经不够用了,因此又增设了三州,重新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行政州。(节选自曹恩硕新作“漫话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