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之行
耶路撒冷,Jerusalem,
一直以来仿佛是遥不可及神话般的地方。
而如今,她就在我的眼前……
第一站,雅法
清晨,天空云层很厚,风也厚重,拥簇着海洋的味道扑面而来。喜欢这种气候,不冷不热,空气湿而不潮。远眺地中海,海浪磅礴而悠长,拍打着海岸,声音传得很远。

对于雅法的最初了解来自高晓松讲耶路撒冷的那期节目,据说老城的街道是以星座命名的,很多来客都以找齐十二个星座的街牌为乐趣。这些街牌很精致,呈现一种光滑的琥珀质感。
老城里处处点缀着貌美的蓝绿色,当地人相信这颜色可以带来好运。

雅法老城不大,很快就逛完了。记得高晓松在节目里说,他刚进城时遇见一熟人,俩人寒暄几句之后相互告别,没想到过一会又碰上了……
出了城,是一条宽阔的河道,河岸被设计成了休闲广场。风很大,广场上却很热闹。少男少女们倚在栏杆上拍照,打闹。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欢乐的氛围,我们的心情也随之一振,暂时脱离了时差和困意带来的骚扰。
走着走着,天空中下起了小雨。一个酷酷的男子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他牵着匹小矮马,马儿步履优美,体态丰盈,惹得人们纷纷驻足观看。蒙蒙细雨中,一人一马悠然自得地散着步,闲逸而美好的一幕。
不曾想,雨越下越大,我们赶忙跑进路边一所建筑。巧的是,一群小姑娘也在这里避雨,经过交谈得知她们是当地中学生,来这里进行调研。在以色列,学生们常常有户外学习的活动。他们不论年龄大小,各个热情洋溢,充满活力,大概也得益于此。
一场雨,将我们这些不同国家、肤色和宗教信仰的人聚在同个屋檐下,无疑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却更似是天意。如果有一天,人类为生存所迫重登诺亚方舟,那些现在看来无法解决的争端与矛盾,是不是可以言和释然呢?
由于时差的缘故,我们在前往萨法德小镇的路上昏昏欲睡。萨法德海拔较高,车开到山上已然是傍晚。
从前讨厌下雨天,如今却逐渐爱上了细雨蒙蒙的感觉。雨水的冲刷,令一切都变得湿润干净,可以使人更真切地体会这座城市的点滴。

小镇里,有很多穿着黑色燕尾服的“哈瑞迪”,他们不苟言笑,目不斜视,戴着礼帽孤独而高傲地从你身边走过。他们是极端正统犹太教信奉者,而“拉比”则是其中宗教地位更高的一类人,作为老师和智者的象征。在哈瑞迪的家庭中,拥有越多孩子就代表有越强的家族力和影响力,生十个、八个不足为奇。
暮色中的萨法德小镇逐渐被灯光所点缀,街头巷尾充满了艺术的气息,这里的居民大部分以经营手工艺品为生。这些工艺品的价格不菲,我们询问了一家手工铜画的作坊,小小一幅画动辄两三千。
众所周知,犹太人有很强的的生意头脑。后来在耶路撒冷老城中我们2对1和一位犹太商贩大砍特砍了一番,砍价的方式很有意思,先是一番唇枪舌战,无果,他便拿出笔和纸,写下他的价格(明显高的离谱)和我们的价格,然后让个步,划掉,写下新的价格,被我们拒绝,无奈再让个步,我们依旧摇头,并假装离开……如此这番,宝贝虽如愿以偿,却也着实佩服犹太人做生意的能力。


旅程的第二天。
昨晚下了一夜的雨,早起渐停。晨光微亮,透过餐厅的落地窗,提比利亚的街道清楚地展现在眼前。雨后的空气如此清新,我们也开启了新一天的探索。
五饼二鱼堂属拜占庭风格,步入其中,随即感受到一种格外宁静的氛围,堂内烛光点点,不算亮堂却显得庄重祥和。祭坛旁摆有一棵巨大的圣诞树,以蓝色彩灯装饰。祭坛前的地面铺有一条马赛克拼成的五饼二鱼图砖,旁边还有一片图案是花鸟,有鸭子、孔雀、蛇等等,还有各种植物,造型都挺可爱。这些五世纪的马赛克镶嵌画开启了用动植物图案装饰教堂的先河,在它之前,拜占庭教堂的马赛克装饰只使用几何图案。


“他引领我走在静静的河边”原本只是《圣经》中的一个短句,漫步于加利利湖畔之后,便能切身感受其意义。厚厚的云层下,湖水呈现出静谧的幽蓝,岸边是黑色的石滩,非常特别,这应该是远古时期地质运动造成的,从而产生了这些黑色的玄武岩石粒。放眼望去,加利利湖神圣而美丽,仿佛有种魔力,扣人心扉。
正午,于湖畔就餐,午餐的主菜是彼得鱼,也算是“靠海吃海”。它的烹制方法很简单,仅仅是过油炸一下,然后挤些柠檬汁在上面,没有多余的调味,配着薯条一起吃。我们开玩笑说,是不是忘浇糖醋汁啦?好在味道是鲜美的。餐后甜点拥有很萌的外形,神似《神奇宝贝》中的“地鼠”:厚厚的巧克力外壳,一口下去,原来里面包裹着棉花糖!喜欢这样的小小惊喜。
乘坐着大巴,我们进入耶路撒冷市。途中经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边境,高高的围墙和铁丝网将两地相隔,旁边树立着醒目的警示牌,提醒人们远离危险地带。平湖之下,波涛暗涌。
穿越市区,接近伯利恒关卡,伯利恒虽然属于巴勒斯坦,然而现已被以色列管制。华裔导游提前下了车,因为她是犹太籍,不敢随意进入巴勒斯坦境内。想想巴勒斯坦人被“囚禁”的生活,很明显这是为了保护谁。入城没多久,看到地导已经在路边等待了,他个子不高,长得有点像爱因斯坦,虽然掌握英语,却说得有些蹩脚。
走在伯利恒的街道上,我们吸引了不少当地人的目光。来往车辆里的人摇下车窗,或好奇地望着你,或主动打招呼,更有调皮的少年吹起了口哨。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控制下,出国门难于上青天。在这闭塞的土地上生活着,不难想象,见到外貌迥异的亚洲人心情是多么激动。
主诞教堂以拥有耶稣出生的马厩遗址而闻名,是基督信徒心中的圣地之一。朝圣者排着长长的队伍,其中不乏神父、牧师和修女,他们面容虔诚,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神态。
耶稣出生的马厩在一个半地下的坑洞里,人们需要走下台阶,弯着腰穿过狭窄的石拱门,才能一睹其真容。门框上的石雕已经被前赴后继的朝圣者们摸得光滑油亮。石阶下去右手边是耶稣诞生的圣坛,一位小宝宝学着妈妈的模样,亲吻着圣坛中心的银14角星石头,画面相当动人。圣坛对面是耶稣出生后充作摇篮的石马槽。这个简朴的马厩,汇聚了千千万万人的信仰与崇敬之情。
圣凯瑟琳教堂外的石阶上,有一位聋哑人在售卖纪念品,我们走上前去,看到他手里拿着一串串印有耶路撒冷老城、以色列国会大厦等等的冰箱贴,颇为感触,巴勒斯坦人民可曾去过这些地方呢?在这里,人的流动性甚至不及商品和货币吧。
街道上的房子普遍比较破旧,这还算旅游区域,更不要说巴勒斯坦腹地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了。高高的隔离墙上绘满了涂鸦,而涂鸦的主旨都是祈祷和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幅和平鸽,它口中衔着橄榄枝,身上却穿了一件防弹背心,让人看了唏嘘不已,这是在战火和苦难中的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写照啊,他们是多么渴望自由与和平。这一路来,虽然感到以色列人的热情和友好,但是更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困苦和无助而悲哀,谁是弱者,谁又被迫害,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
也许当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


耶路撒冷,Jerusalem。
一直以来仿佛是遥不可及神话般的地方。
第一次了解到她是在中学英语课上,有篇讲述耶路撒冷的文章,纷杂的宗教争端,不稳定的局势,让我对这个名为“和平之城”的城市充满了好奇。而如今,她就在我的眼前,心中有种揭秘般的紧张与激动。
我们登上橄榄山,在观景台上遥望耶路撒冷老城。
观景台上有不少商贩,其中一位阿拉伯大叔,牵只小毛驴,比起拉风的骑骆驼项目,鲜有游客光顾他的生意。他细心的给毛驴擦拭着眼睛,时不时安抚一下这个小家伙,当作家人一般,应该很有感情。我上前询问,可不可以合个影。大叔不由分说,隔着小毛驴一把搂住我肩膀,对着镜头哈哈大乐。照完相,他连说带比划的要点“小费”,虽然有点雷,转念一想也无可厚非。我们给了5美元,他开心的指着小毛驴说“for baby”,意思是给他的毛驴宝宝贴补用呢,蛮可爱。

沿着橄榄山一路往下走,路上遇见浩浩荡荡的牧师团,有说有笑,都是年轻人,这类似于他们的入职培训吧?途径主泣教堂,这是一座小巧精致的教堂,造型圆润,传说由耶稣的泪滴化作而成。在这里我们巧遇几名神父,竟然也都很年轻,其中一位甚是帅气,简直是现实版《荆棘鸟》中的拉尔夫啊!一想到神父是不允许结婚的,同行女伴连连叹惋。
当狮子门映入眼帘时,我知道那里面就是圣城了,千千万万信徒们向往的地方。
自从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这里建成,耶路撒冷就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对于基督教来说,这里是耶稣传福音、背十字架受钉以及复活的圣地;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升天。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事。
耶路撒冷成为了三教圣地,既是幸事,也是各种争端的开始。
如今,耶路撒冷老城分为四个区:穆斯林区、基督徒区、犹太区和亚美尼亚区。城内虽然生活着不同宗教的居民,但人们彼此之间还是比较包容的。在伊斯兰聚集区,可以看到有些院墙上画着彩色的图案,这表明家中有人去过麦加朝圣,是一种功绩的展现。

正午时分,我在圣墓教堂外的广场驻足,耳边忽然传来清真寺的宣礼声,那一刻,竟感到一种奇妙的融洽与和谐……也许有一天,人们不再你争我抢,而是懂得,包容与爱才是世间最伟大的信仰。



傍晚的西墙,人不是很多。这个在新闻和报导中无数次出现的地方,这个全世界犹太人心中的殿堂,此刻就在眼前。一只通体漆黑,两眼金黄的猫咪蹲坐在哭墙对面的台阶上,眼神冷漠而孤傲,仿佛冷眼旁观着这个世界。在它眼中,是否人类的战争本身就是徒劳无益的呢?教徒们或坐或站,手持经书,低头祷告。近处的石缝中塞满了小纸条,令这承载了寄托、哀思与祝愿的墙壁愈发厚重。
历史仿佛并未远去,今日纷争却依旧不断。
愿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