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区最有钱的村——杨官寨村!

杨官寨村局部全景图
说起西安高陵区城中村
有很多,比如杨官寨村、西营村、电子王、
米家崖村、老屈庄、泾渭堡、东街村、陈家滩等等
要数最大的还是杨官寨遗址之上的杨官寨村
杨官寨村有高陵区的“小香港”之称
泾渭人对这个地方都有着差不多的印象
泾渭“国际化”、“小香港”等等
这些给杨官寨村冠上的代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杨官寨村
杨官寨村在明清是一个山寨古村
村周围都有城墙围绕保护
上世纪,杨官寨村是泾河之畔的小农村

亦褒亦贬地表现出了这个高陵区最大城中村的繁华热闹、鱼龙混杂
杨官寨村里挤满了进城务工人员
附近的上班族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这里生活便利、房租便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杨官寨村管委会
杨官寨村东南长庆、西北陕汽
杨官寨城中村本地村民的生活与这里众多租客的生活明显不同
村民靠着房租收入悠闲的生活
而这里的租客
要工作,要挣钱,要学习
早出晚归
只有在空闲时间才能享受杨官寨村这繁华热闹的生活

杨官寨不仅仅是一个城中村
更是一种生活的缩影
在这片不大的地方就能看到人间百态
或心酸,或喜悦
居住在这里的人既野心勃勃
又极易满足,一点都不矛盾

杨官寨村里面民房密度大,街道狭窄,人口密集,电线混乱
很多街道小轿车不能进入
这里消防急救面对极大的挑战
杨官寨村街道上密密麻麻的招牌展示了这里的实力
不愧是高陵区的“小香港”!

不用出村
你想要的这里应有尽有
繁华程度完全不输闹市区
民以食为天
美食是杨官寨的重头戏
西安各县区甚至周边的市区的美食小吃挤满了这里的每个角落

城中村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划定为城市建设区域的范围内,仍然保留农村体制,使用集中土地,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农民聚居村落,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市蔓延和郊区化进程加速,边远地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城市政府或开发主体为了规避极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导致被绕开的村落成为“城中村”。

杨官寨村菜市场
城中村在土地利用、建设、景观、规划管理、行政体制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和矛盾。 当前,我国正在执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社区作为居民居住的主要场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社区的构建,没有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那个我们生活了多年的西安
我们叫做:古城西安的地方,正在变得不一样

一句“过了渭河桥,就是高陵人”
不知道暖了多少人的心

飞速发展的泾渭
让许多人的梦想在这里腾飞
不断入驻的企业和商家让这片土地变得越来越摩登和时尚

而在很多人眼里的泾渭
也许不全是高楼和大厦
而更多的是民房农村和交错的厂房

特色的小吃和每天疲于奔命的打工者与小贩
他们虽然也住在西安北郊
但可能是带着“杨官寨村”的地名
这里是高陵区最大的“城中村”

蜿蜒的小巷让人晕头转向
却又热闹嘈杂
有生活杂货店

有飘散着呛辣香味的小吃店
有卖衣服、卖水果、修鞋修表的摊贩

曾经的黑积水和恶臭的垃圾上
盘旋着细如米粒的苍蝇
夏天的燥热给予了
它们野蛮生长的优越条件

屏住呼吸终究不是戴着防毒面具
刹那之间
气味就从地面咆哮而起
窜进每一张口鼻

急促行进的电动车像火灾发生时的消防车
唯一不同的是用嘹亮的嗓子鸣笛
车轮在眼前飞驰而过
溅起的泥巴落在好看又光鲜的裙子上
遍布各处的租房信息
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以及专业疏通的电话

是不经意间就入眼的阅读资料
闹钟是一个装饰品

因为隔壁每天都会有新的租客入住或搬走
他们哐当哐当的巨响是清晨6点天亮的信号
精确程度堪比公鸡打鸣
是否你已经忘记了这久违的热闹
选择在这里生活的本地人、外地人

房东、租客、老人、打工族、年轻人
都像秉承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城中村它来者不拒
三教九流把酒言欢

它包罗万象
市井人情日日上演
游走在这里的人
没有谁的脸上挂着与众不同的标签
身份背景迥异的人们

会把最人情世故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就像路边等待炒面饭的人们
伴随着“哐当哐当”锅勺撞击的声音
烟火气十足也热闹的很

住过杨官寨的朋友都会这里很有感情
会想念这里的市井气和记忆力的味道
但更多的人也希望这里能得到更好的改造
有人说:
“一座没有城中村的城市
无异于缺少一块供养青春的土壤。”

尽管进来的人总想着离开
离开的人都不愿意再回来
但对于那些的年轻人而言

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踏实的安身之处
也是千万个不甘现状的梦想

对于那些长期生活在这里的老客人而言
它提供的是西安郊区的市井文化

而脚下的土地也就是古都西安
他们努力的生活
努力的工作
努力的留下专属于自己的印记
归去来兮
大浪淘沙
城市也因为他们的付出而日新月异















杨官寨村的历史变迁

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村位于姬家乡辖境东南部,距高陵区中心城约12.5公里。西连高刘村村委会,北邻雷家、姬家两村委会,东临崇皇街办徐吾村,南临泾河与泾渭镇相望,在姬家管委会驻地南偏东约2.5公里处。1958年为杨官寨大队,以大队部驻地杨官寨村而得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红寨大队,1972年复名杨官寨大队,1984年6月改建为杨官寨村委会。辖杨官寨、杨南庄、杨东庄、韩村、兴隆庄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011年底有910户,3865人。土地全部被泾河工业园区征用,农民成为城市居民。

90年代的杨官寨村 相传有一姓杨名坤的人,幼年浪荡,及长,发奋习武,成为名将,曾率兵征战,多建奇功。明朝洪武年间,在此扎寨屯兵垦地,当时称名杨坤寨,后来为避其名讳,改称杨官寨。到清朝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始载有此村名,并且注明为军户所居,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志续志》记作阳官寨,按“阳”亦为姓氏。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杨官寨”,时有远近闻名的豁口桃就产于此村,过去桃林遍布村南,1984年后所剩无几。















该村过去基本为正方形,面积约80000平方米,四面有城墙。据谈,在明洪武年间建有城墙,西南和西北有一土墩,唯东北有一座较大的墩台,面积约150,高达5丈余,中间有天井,半中腰修有洞门通往天井,人可通过天井攀登土墩顶峰,墩围占地约千余平方米,四面有围墙约3丈多高,很坚固,如同村内的小围城。每逢祸乱,村内老弱病残都躲藏在里面避难。
有东、西、北三条街道,北街称为上街,中间有一条南北大道贯通三条街。古时有“北极门”,已被埋于废墟之下。1943年前后,有些慈善老人四处化缘,用化缘之钱修了一座庙宇,施工时,控出了砖刻北极门三个大字,约50公分大,因此才知道这里原来有北门,因他们盖的是庙,用不上门字,有本村王廷玺配一“宫”字,镶在庙门上方,所以称为北极宫。村中间大道逢雨时,全村各街之水归入大道,流入南城门口涝池,涝池占地约1000平方米,存水1米多深,可供全村洗衣、饮牲畜用,岸边植有杨柳树,常年有水,夏季小孩可以下水游泳戏耍,冰冻后是自然滑冰场,景观优美,合作化时消失。村南濒临泾水,1954年前,沿河种植有数百亩桃树,盛产远近闻名的豁口桃,春季桃花开放,风景如画,合作化时,因扩大种植业,果树已留无几。
韩村,位于杨官寨西南,南临泾河北岸,据谈,原为回族村民所居住,名韩村。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后,村民西迁。今之村民是由湖北、陕西山阳、柞水等地迁来,韩村村名,无人知其含义。清代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兴隆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开始记载为今日的名字“韩村”。1984年有149户,741人。2011年有250户。骆、鲁姓占村民多数。
兴隆庄,据谈清朝末叶,有李、卢、宋等姓数户人由湖北及陕西山阳等地迁居于此,居室多为地窑,附近邻村即按方位称南窑、北窑、东窑。民国30年(1941)称“窑庄”。本村村民屈仁义1954年为村起名兴隆庄(行政村认可更名),1984年有89户,415人。2011年有60余户,600余人。泾河工业园建设,土地被征用,该村迁至杨官寨新村。
杨南庄,南临泾河,1965年因地下水位上升由杨官寨第三生产队迁此,称杨官寨南庄,2011年有22户,115人。为了称呼方便,1982年9月1日县人民政府命为此名。
杨东庄,位于杨官寨村东北,北临雷家村委会的西孙村,东靠军庄的下徐吾村。1963年因水位上升由第四生产组东迁至此,时有29户,145人,称杨官寨东庄。2001年有73户,300余人。1982年9月1日高陵县人民政府命为此名。


1949年前,该村处于泾河之北,只有一条土路与军庄村、窑子头连接通往县城。1975年后,园田规划时新修石子路,于村西与姬家乡政府连接。21世纪初,将此路加宽修成柏油路,即现在的西金路,横贯南北,将姬家、马家湾连成一线,路西现在建有车城花园小区。村南东西方向有一号路,通往桑军路,两旁是长庆住宅大楼和村办商业市场。村北有二号路(2004年修),陕重汽厂向东与渭阳路连接,随陕汽大道向北通往零部件厂等企业。
1949年前,有高中生1人,1949年至1966年有大学生3人,文化大革命中选送的大学生约5人。1984年有大学生11人,2000年后平均每年考入大学26人,2012年考入大学31人,高中入学300人,高中就业1500人。
1949年前,多为土木结构厦子房,两边流水的大房7户,草棚房6户。1984年有混凝土结构平房8户。1990年砖混结构平房约占总户3%,2000年时占95%,开发后两层楼房占总数的40%,3层约50%,4—5层约10%,均为砖混结构,全村无一瓦房。




































随着泾河工业园规模的扩大,土地全被征用,原来以农为主,现在成为城市居民,转为经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等。jetterclearcl